阅读历史 |

第五百九十一章 科考风波(2 / 2)

加入书签

赵匡胤问的,便是今年春天科举涉嫌舞弊之事。

今春,赵匡胤命中书舍人李昉权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三十八人。按照惯例,李昉向赵匡胤上奏了当年及第的人员名单之后,新及第进士十人至讲武殿面圣谢恩,这届科举便算结束。

可是这次进士面圣的时候,赵匡胤突发奇想,决定亲自考察一下这批新科进士的才学素质。

召对过程中赵匡胤发现有两名进士语无伦次,回答问题一塌糊涂,完全不具备一名进士的基本素质。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算奇怪,一个天天读书的文人,陡然面对不怒自威的皇帝,还要当场接受面试,心理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也是人之常情。就像后世的学生突然遇到国家最高领导人,说话结巴,脸红害羞也是情理之中,并不能说明这两名进士就真的没有才学。

但事情有时候就这么凑巧,赵匡胤在翻阅这些新科进士的身份信息时,发现这两名“材质最陋,对问失次”的进士当中,有一位名叫武济川的,居然是主考官李昉的同乡,这令赵匡胤颇为不悦,认为李昉有提携同乡之嫌,遂免去了武济川的进士身份。

按说事情到此本应告一段落,主考官李昉最多受到赵匡胤一顿申饬,该干嘛还干嘛。但恰在此时,落第士子徐士廉纠集一批与他同病相怜的考生击登闻鼓鸣冤,控告主考官徇私枉法,取舍进士多有不当,矛头直指李昉和武济川,一下子将二人推上了风口浪尖。

击登闻鼓相当于告御状,而且事关国家选才,赵匡胤不得不重视,当晚就接见了这批击鼓诉冤的考生,详细询问情况。

徐士廉一个落第举子,没想到能得皇帝亲自召见,心情十分激动,不过这位落榜生的心理素质和口才显然比那位及第的武济川强得多,他面对皇帝不仅毫无紧张畏惧之色,反而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下百数,常常赘戾,以其授于人而不自决致也!”

徐士廉的意思是说,科举取士与战场上选择将帅是一样的,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大事!身为皇帝,应亲力亲为,将取士之权收归君上,否则岂不是把施恩的机会白白送给大臣,那些中举的进士只会感谢主考官,皇帝的权威和恩情又如何体现呢?

不得不说,徐士廉准确揣摩到了赵匡胤的心理,说明了科举取士之权对国家和皇帝的重大意义。本就打算集中皇

权的赵匡胤恍然大悟,由皇帝最后复试进士,决定进退取舍,将官员选拔大权牢牢抓在手中,让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对皇帝感恩戴德,这不正是他所追求的加强皇权么?

于是乎,赵匡胤重新任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人为考官,从落榜的三百多名考生中选出一百九十五人,加上之前及第的三十八人,一共二百三十三人,让他们在讲武殿上重新考试,并亲自监考。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