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话 换人与请旨(2 / 2)

加入书签

更何况,翟高卓现在已经是六部侍郎,手握实权,这会儿再将他调至上都府尹

这简直无异于连贬两级了。

更何况翟高卓还是有功之臣,就算贬谪,名头都不好找。

而且,人乐意吗

似是知道周帝会这么想,易相从容开口:

“只要陛下准允,翟高卓那边,老臣去说。”

自古以来,擢升不易,降调简单。

兵部侍郎的位子,本来就是周帝为了补偿易相,而专程留给翟高卓的,如今易相主动说了不需要,还提出要将翟高卓调任上都府尹,周帝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而且上都府尹陈礼昂这些年也没做出过什么成绩,按照绩考本也应该下贬一级,这样算来倒是正好,省的他再去想人填补陈礼昂的空缺。

“既然这样,这事朕便应了你。待你跟翟高卓通了声气之后,朕就下旨,不然陡然降旨,朕怕他受不住。”

说到这里,周帝又想起方才易相提说的举荐:

“你想让谁来顶上兵部侍郎的缺”

“臣举荐宋太尉帐下参将,俞庆。”

“俞庆”周帝愣了一愣,显然没想起来这人是谁。

“元和八年武状元,也是历年来唯一一个放弃京畿卫任职,主动去西山军的武状元。”

听易相这么一说,周帝恍然大悟:“我说是谁,原来是那个小子,朕有点印象。不过易卿缘何推荐此人”

按道理,西山军是太尉宋辰时的人,正常情况下,易相不该举荐自己这一系的人么

宋辰时从不结党营私,周帝是看在眼里的,纵然先前因为雪灾之事对他一时生出忌讳,但大体来说,一众武将里宋辰时还算是最受信任的一个。

然而面对周帝的疑惑,易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个问题:

“此次宋太尉御灾立功,陛下可想好了如何论功行赏”

这话倒是问到周帝了:

“还不曾。”

说句实在话,关于如何赏赐宋辰时,也算是让周帝头疼的一件事。

如今宋辰时位列三公,已然是百官之中最尊贵的三人之一,再往上总不能压过易相一头,因此封侯拜相更不现实。

其实给不了权势,给银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一场雪灾已经掏空了大周国库,征收的税银也都拿去赈灾,就算真让周帝掏银子,他也拿不出来。

所以直到这个时候,尽管防灾之事宋辰时已经交了不错的答卷,可却还未领到自己该有的奖赏。

想到这里,周帝忽然茅塞顿开:

“易卿的意思,是以拔擢俞庆的方式,来让朕卖宋辰时一个人情”

易相压了摇头:

“人情只是顺便。俞庆在西山军六年,为人有大才,但因这些年无有战事,一直屈居参将之位,难免明珠蒙尘。”

“此次商贾生事和西南吴悠之乱,已经是在告诫陛下,是时候让大周再出几员武将,以备不时之需了。”

“俞庆在西山军多年,于练兵之事颇有造诣,但外出行军之人,若只懂行军,不通后方粮草或各部职司,沟通出了问题,只会让前线与后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乃至延误军机。”

“调喻佐前去兵部,一则顺应他行伍出身,不容易引人非议;二则也能借此鼓舞更多将士奋勇向上,看到更多的擢升希望;第三陛下一直希望武举有所革新,俞庆这般调任,许也能给今年武举的孩子们跟多的选择。”

听着易相这一句一句娓娓道来,周帝终于明白他先前那句“人情只是顺便”是什么意思。

“朕有易相,实是此生大幸啊”周帝慨叹出声。

说着眼见话头提到武举,周帝这才想起还有一事未曾跟易相提及:

“对了,今年的文举国试,朕准备让易卿来担任主考,不知易卿意下如何”

易相垂着的眸子第一次闪了闪,然而周帝却不曾注意。

“老臣现在是云阳书院的院长,按理应当避嫌,而且今年易家也有子嗣科考,老臣任考,实是不妥。”

“若是你都要避嫌了,那这朝中怕是所有人都没有资格担任主考了。”

周帝说完这话,复又劝说:

“今年雪灾伤民,朕有意扩充国试上榜名额,来给更多举子入朝的机会。而且朕听说,周夫子带着他盼山堂那边的学子也都来参加今年的国试了。云阳书院和盼山堂,这样的出身,除却你有资格来做这个主考,还有谁能担得起这个重担更有谁可以评判这些人的文章”

“如今朝中庸碌浑水之辈不在少数,朕有意拔擢一批新鲜血液填充朝堂,除却卿家,朕信不过旁人,还请易卿不要推辞。”

如果说先前几句还有抬高之意,周帝这最后一句,便是推心置腹的交托。

易相最终没有再拒绝。

周帝若不是注意早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又论说了些许事,天色已经不早。

看着外头沉下来的暮色,周帝叹了口气:

“易卿便是朕的定心丸,你不在的这些日子,这些个人差点将朕气死,你这一回来,便帮朕解决了不少心头忧虑,若是没有易卿,朕是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

易相谦和出声:“陛下言重。”

周帝摆了摆手:“没什么言重的,朕说得是实话。”

说完这话,周帝猛一拍脑门:

“瞧朕,拉着你说了这许久的话,倒是忘了最重要的一桩事此次易卿南下大成,可有什么想要的赏赐宋辰时那边朕都想不到,你这边朕也不琢磨了,卿家有什么想要的,尽管说便是,只要朕能做到。”

听到周帝这话,易相沉吟片刻:

“陛下既如此说,老臣倒确有一事相求。”

“哦易卿说说看。”

易相扶着桌子缓缓起身,慢慢伏跪下来:

“老臣恳请陛下,赐老臣一道认后辈子孙归宗的旨意,好教易家儿郎入得宗祠,这样待老臣百年之后,也可给易家先祖一个交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