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6章 李亦儒的惊天观点(2 / 2)

加入书签

3,出师表

扫了一眼题目后,李亦儒略略沉思,其实哪个题目他都可以写的,就是因为能写的东西太多了,反而犯难了。

李亦儒多少有些强迫症,他就支着下巴想啊想,想啊想,无法抉择到底写哪个题目。

林峰教授从他身边过去时,望了一眼他空白的试卷;

商教授从他身边路过的时候,也皱着眉头瞥了一眼;

王聪教授也是如此,董必胜教授亦然,至于郑潇潇教授就更别提了,眼睛都快掉试卷上去了。

片刻后,林峰教授再次路过李亦儒身边,免不了再瞥一眼,林峰教授刚走,商教授再次走了过来

李亦儒的身边,特别的热闹!

毕竟,除了急切地想看到李亦儒新的章外,这几位教授还想通过这次考试,真正地衡量一下李亦儒究竟几斤几两!

提交参赛章,他们看到的只是成品,但这个成品背后究竟什么故事,他们并不知道。

一些选手的参赛作品,指导老师都恨不得亲手帮他们写了,那章中究竟有多少学生的智慧,这个真说不清楚。

不过,这次考试,就是真正考核学生水平的时候了。

而李亦儒那篇传遍网络并让无数学者瞠目结舌的章,究竟是不是李亦儒亲笔所写,只要李亦儒今天一下笔,以这些教授的水平,可能看一页就差不多能弄明白。

所以李亦儒成为了几位教授集体考察的对象。

虽然他们从各种角度分析,都觉得李亦儒应该是这篇论的作者,但是,又觉得一个学生的才华竟然能与教授并驾齐驱,这事儿诡异啊!因此,他们还是保持了适度的质疑。

半个小时过去了,李亦儒依旧低头苦思,不知道写哪个题目。而此时一些学生已经动笔了。

诸位教授在李亦儒身边来来回回的,坦白地讲董之鹏都有些看不过去了,心说你们的偏爱也太明显了吧?

40分钟后,李亦儒终于下定决心了,他拿起中性笔,拔下了笔帽,随手往桌子上一丢,唰唰唰,写下一个标题后出师表伪作之我见!

这个标题刚写完,商教授快步走来,仿佛还带着风。郑潇潇本来在最北面,见状也快步过来。

她还得装作若无其事,不急不缓,就仿佛正常监考一样,是不经意地才走到李亦儒那边的,她觉得她是这么表现的。

可是,董之鹏眼里的郑潇潇教授,健步如飞啊!

董之鹏笑了,像李亦儒这样的天纵奇才,配得上教授们的格外关注,也实属正常。

李亦儒下笔如有神,试卷上唰唰唰地落下他的字体:

摘要关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人们想起来是有前后两篇,如白居易的“前后出师遗表在”诗句。本就能查阅到的资料来分析,我姑且判断,后出师表应系他人伪作,并非真正出自诸葛亮之笔。

商教授看到了这一段,心里一惊:不用繁体字?怎么不用繁体字写了?繁体字更能展示一个人深厚的功底啊!而且,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开什么玩笑?

李亦儒根本没时间观察身边的教授,他飞快地下笔,专注在自己的章上面。

诸葛亮以其高风亮节,神机妙算,为后世景仰,妇孺皆知。其在学方面的成就,首推为人称颂的出师表。传世的出师表有前后两篇。出自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被称为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其辞恳切,意真动人,将诸葛亮一腔报国之情挥洒淋漓尽致。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用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的出师表,被称为后出师表或出散关表。

后出师表经后世资治通鉴、古观止等选的选录,以及小说三国演义的的渲染,流传越来越广,影响力非常大。尤其篇中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一句,读之另人扼腕。

然而后出师表经仔细推敲,无论是其出处、内容、章风格都有诸多与史实不符合的地方。本将就能见到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可知后出师表应是他人伪作,并非出自诸葛亮之笔。

此时,李亦儒身边已经围着商教授和郑教授这两位了,但是这两位都不是历史教授,他们面面相觑,觉得李亦儒这个观点有点儿扯了。

而且,国内就没有后出师表是伪作的观点,李亦儒这个说法,简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亦儒继续挥毫而下:

首先,后出师表的出处存在可疑之处。后出师表得以传世,是因为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对其的全引用,引源于汉晋春秋,汉晋春秋又引用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鸿胪张俨所著的默记。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后来编的诸葛亮集均未收录此表。

陈寿是三国时期蜀地人,史学家谯周的弟子,谯周历任蜀国刘备、刘禅朝,降魏后,仍生活到晋泰始六年。他对蜀国的事情应该非常了解,对弟子陈寿的影响可想而知。

且陈寿曾在蜀汉为官时就很注意搜罗故国旧事,如果诸葛亮有这样一篇陈述出师想法的表,何以不是出自诸葛亮所在的蜀国的集,而是出自远在千里之隔的吴都人张俨的默记

即使是当时没有发现,可在晋代魏之后,陈寿受命作蜀汉丞相诸葛亮故事以及三国志中再现。他在自己所编的诸葛亮集中共收录诸葛亮的章 24篇,1O万余字,涉及书信,军令等方面,却唯独没有收录后出师表。

三国志的诸葛亮传是陈寿投入精力较多的一篇,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可同样没有收录后出师表,也没有任何涉及到此表的暗示性言语。

众所周知,陈寿编史,选材可靠,态度严谨。他曾在上书晋武帝的书中说:“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道也。”可见一斑。

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既体现了陈寿编史选材的真实不隐晦,也可以看出晋初统治者对旧事的宽容态度。倘若诸葛亮有这样一篇力排众议,出师伐魏的表,以诸葛亮的影响力,必在蜀国引起轰动,谯周以及陈寿是不可能不了解点的。

所以在收录诸葛亮作品的时候,必先核实而加以收录,即使当时没有收录,在吴国灭亡之后发现此表时,他也会给予充分的重视。

另外,裴松之在注中也特别提到:“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可见直到南朝宋的时候,后出师表仍未收入任何的诸葛亮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的编者都知道此表并非诸葛亮所作!

商教授和郑教授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们突然觉得,李亦儒写的好像很有道理啊!

其实,当看到李亦儒用简体字写作的时候,他们一时间是失望的,毕竟之前李亦儒那篇参赛论太艰深了。

可当看了李亦儒这几个段落后,两位教授发现李亦儒不再像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那么炫技了。

眼前这篇尚未完成的章,和之前的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仿佛生怕大众看懂一样,极其艰深晦涩,纯学术章,而且竟用了繁体字!

而眼下这篇章正好相反,仿佛生怕大众看不懂一样!极力要把观点阐述给普通大众。

两位教授觉得,李亦儒正在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一个人人都能看懂的行,来细致地讲述一个惊天的言论!

只是这个惊天的言论,怎么可能是正确的?

不可能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