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79 初稿完成共计118页(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周五,韩嘉莹的体系最高效率已经优化到了6.6,她开始一边制备器件,一边补充各项表征测试,一边搭建论的框架,一边筹划接下来的分子优化方向。

和许秋讨论了一番后,韩嘉莹最终确定继续优化FTAZ衍生物分子的BDT结构单元,同时引入硫氧原子和噻吩侧链,两种目标分子分别为PBDTTOFTAZ和PBDTTSFTAZ,简称H21,H22。

陈婉清照例去张疆,今天她要处理最后一步反应,马上就可以拿到最终产物,IDTBTI受体分子。

许秋则开始毕业设计的收尾工作,包括撰写中英摘要、关键词、结论、参考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与研究成果,以及致谢等部分。

中英摘要并不难写,英的就直接把自己的四篇章的摘要糅合在一起,中的则是借助有盗、谷狗翻译一下即可。

关键词也简单,许秋随手就写了五个出来,“有机太阳能电池”、“聚合物给体材料”、“富勒烯衍生物受体材料”、“共混薄膜形貌”、“柔性衬底”,然后再翻译成为英。

结论部分同理,直接把第二章到第五章的结论部分稍微改一改,就完成了。

参考献就稍微有些麻烦。

一方面,是因为数量达到了150多篇,还要注意不能有重复的引用。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中的参考献格式,和平常投稿SCI期刊时用的不同,不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前者采用的是GB3469规定,每篇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献类型:比如常用的期刊章是J,专著是M,对于期刊章,格式的顺序是论作者,章标题,标注,期刊名称,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E软件,可以直接生成初步的格式,然后再稍微手动修改一下,就可以得到最终的格式。

耗时两个多小时,终于搞定,参考献部分让毕业设计增加了十多页的页数。

然后,是“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与研究成果”这一部分。

事实上,通常只有在硕士、博士生的毕业论中才会出现这部分,毕竟“攻读”这个词很少用来形容本科的“学士学位”,而且至少九成,甚至九成九以上的本科生都是没有发表过SCI中核心期刊一作章的。

不过,在这里许秋也懒得换说法了,反正意思对了就行。

他直接把他发表的四篇一作章挂了上来,还额外加上六篇二作章,包括学妹那边的两篇,以及学姐那边的四篇。

这些工作中有些是共同一作,不过许秋也没有进行区分,直接按照作者排序排的,共一的第二排序,他也直接按二作算了。

因为是自己课题组的章,所以引用格式都有现成ACS格式的,许秋就直接复制了过来,这里就不需要按照中参考献格式来了。

此外,为了突出工作的质量,许秋还额外在每篇章后面标注了论的分区和影响因子,比如AM和AEM那两篇,分别为AM一区,影响因子19.79、AEM一区,影响因子15.23,看起来逼格满满。

接下来,撰写致谢部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