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第 143 章(1 / 2)
康熙耳朵里听着大臣们七嘴八舌的讨论, 眼睛却一直看着站在一旁的大阿哥和胤祐。
大阿哥发表完意见,康熙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小儿子脸上。
胤祐却一直盯着那副地图没眨过眼,也没有移开过视线。
他的侧脸很好看, 饱满的额头,大大的眼睛,浓密的睫毛,高挺的鼻梁,偏薄的嘴唇以及挺翘的下巴。
他的身上综合了满人、汉人以及蒙古人的血统。康熙怎么看都觉得他长得更像自己, 但也像皇贵妃。
说不上来, 反正他和表妹长得也有几分相似。
乌兰布通之战之后,裕亲王、佟国纲、佟国维都曾经对康熙说过, 胤祐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若能悉心培养,假以时日,定能成为领兵打仗的将才。
康熙思来想去,把致仕在家的靖逆将军张勇请来宫里,专门教授他领兵打仗。
这一晃五年过去了, 儿子也长大成年,都到了该封爵建府, 结婚生子的年纪, 是该到了老父亲验收教学成果的时候。
皇上这么一发话, 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索额图在心里嘀咕:“谁不知道这七阿哥还没断奶, 他除了有点花拳绣腿,出趟门一路都在闯祸,还能说出什么来?”
七阿哥确实还没断奶, 每天一起床先喝一碗牛乳, 雷打不动。
明珠自从被康熙革职抄家之后, 早已不复往日明相风光,在康熙跟前的信任程度更是远不及伊桑阿、陈廷敬和李光地等人。
虽然他也惊讶于康熙对七阿哥的偏爱,那份偏爱甚至比起太子和大阿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却不敢表现出来。
佟国维心里比他们都要纠结,他一向四个小心谨慎的人,看着胤祐,既为他长成如今的模样而欣喜,又觉得他该收敛锋芒,不该太招摇才是。
但总的来说,还是高兴的。
胤祐转过神来的时候脸上有一瞬的茫然,而后他扬起唇角露出个浅笑,以掩饰刚才自己的走神。
“回皇父,儿臣有一个问题。”他从大阿哥身边走出来,走到那副挂着的地图前面,站在康熙的对面。
“问。”
胤祐忽然问了个让众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这地图是怎么画出来的?”
这就是一副战略大地图,除了行军打仗,老百姓也用不上,真正上了战场,还有沙盘。
这上面主要就是标出了区域内的山川、河流、丛林等等,在什么方位,距离多少。
这个距离也只是个大致的里数,以及步行或者骑行需要多少天,并没有准确的等高线,或者比例尺,准确性极低。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胤祐便不再纠结,而继续说道:“刚才听皇父与诸位大臣商议的分兵为:东路派遣盛京官兵二千、宁古塔官兵一千,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再派科尔沁部官兵四千,令定期会合沿克鲁伦进剿噶尔丹。”
“西路徵调各处官兵四万六千,总辖于费扬古将军,由归化、宁夏进剿。”
“中路以京城每位佐领下所余预备兵、及火器营兵等三万六千,与费扬古将军请奏的宣化府绿旗兵(绿营),令其发往西路。三路皆定为中路进剿。”【清史稿】
其他人都没有说话,只有康熙回复他:“没错。”
胤祐转过身去看地图:“归化在这儿,宁夏在这儿,如果儿臣没有看错的话,这里是有沙漠,他们要穿越沙漠才能到达会合地点。”
众人听了半天,没太明白七阿哥究竟想说什么。他要不是皇子,并且是皇上叫来商议发兵大事的皇子,没有人有这个耐性听他在这里发问。
大阿哥眯了眯眼,似乎也看出了些端倪,却又说不上来问题出在哪里:“小七,你究竟想说什么?”
“这地图儿臣看不出具体距离,但儿臣认为他们这个补给线未免太长,且太过艰难了。”
在场诸位有一个算一个,包括康熙在内,谁都没去过西北,也并不了解那边的地形情况。
只有胤祐的军事老师张勇,驻守于此地二十年,对那里的地形了如指掌,并且经常在课堂上同他说起,他虽然没去过,但5听得太多,早已经记在了心里。
其实就算他提出这个关键的问题,诸位议政大臣中,依然有人没能理解他的意思。
于是,胤祐只能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四万六千人,每天需要多少粮草。他们穿越沙漠长途跋涉去到漠北,一旦补给跟不上,他们吃什么?如何保证作战能力?”
“……”
这时候,有人说了一句:“费扬古将军参与过平定三藩之乱,有着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个问题,他自然是能解决的。”
胤祐回头望过去,说话的人是索额图:“那索大人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这……”
索额图一向知道,这个从小看起来软软乎乎跟个包子一样的七阿哥,说出来的话,总是能把人气死。
他没想到胤祐会当着康熙的面,问出这样让他下不来台的问题。
于是,他转头看了一眼太子,后者却并没有看他。
于是,索额图只能硬着头皮回答:“臣并不了解西北那边的情况,暂时给不出解决方案。”
“你看,你都说自己没去过,给不出解决方案,凭什么就敢肯定费扬古将军一定能解决?或许西北的地形比咱们在地图上看到的更复杂,更艰难呢?”
索额图毕竟是宦海沉浮许多年的老臣,又是索尼的儿子,怎么会在口舌之争上面输给一个半大孩子?立刻就顺着他的话问道:“那七阿哥可有解决方案?”
他此言一出,佟国维、太子、大阿哥几人的目光就投了过来。
一旁裕亲王、恭亲王、伊桑阿、李光地和陈廷敬看向康熙。
明珠谁也不看,低着头准备看戏。
康熙看向索额图,眼神中颇有几分责备之意。
众人也都看到了,皇上的眼神分明在说:“朕的宝贝也轮得到你来质疑?”
但他看向胤祐的时候,眼神中还是带了几分期待。
胤祐风轻云淡的点了点头:“有的。”
“???”
众人属实没想到,他还真有办法,于是众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太子的嘴角甚至浮现出一丝笑意,心里想:“让你们瞧瞧,我家小团子长大之后就是个天才。”
胤祐看向康熙,说道:“这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减兵。把四万六千人减为一万五千左右的精锐部队,其他人就作为补给兵,专门为他们提供粮草补给。”
“……”
别说诸位议政大臣,连他的两位兄长,以及老父亲听了这话都有些坐不住了。
索额图脸上差点就不由自主露出个嘲讽的笑容,幸好他还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忍住了。但是心中的鄙夷却无论如何压不住。
就这?还想和太子比,就算皇贵妃入主中宫当了皇后又怎么样,七阿哥比起太子还差得远呢。
好家伙,他直接帮着费扬古将军减了三分之二还多的兵力,这要是和噶尔丹的三万骑兵正面遭遇,不够人家一波推的。
虽然心里也多少觉得儿子这个建议有点不靠谱,但胤祐毕竟还小,没有实战经验,这不怪他,多学习学习,跟着阿玛到战场上去看看就知道了。
况且,康熙举全国上下之力才集结出十万兵力,就是为了一举歼灭噶尔丹永绝后患。
少带一人,对于康熙以及这帮大臣而言都觉得亏了,更何况减兵三万多。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么暂时搁下了。
从乾清宫出来,胤祐走在太子和大阿哥中间。远远地看到索额图正在与佟国维说着什么。
索相满面春风,不无得意之色。
太子微皱了一下眉头,随后转过身来,拍了拍胤祐的肩膀:“我觉得你今日表现得不错,能提出意见就很好了。”
其实他本意是想摸摸胤祐的脑袋,不过如今的小团子已经长得跟他一般高了,摸脑袋显然不合适,那就拍拍肩膀。
胤祐眯起眼睛笑了笑,问道:“真的吗?”
“真的。”
“那太子哥哥觉得我的办法可行吗?”
“这……”太子看了眼另一边,巧妙的把这个问题抛了出去,“行军打仗方面我是外行,问问你大哥吧。”
听到这话,大阿哥立刻翻了个白眼:“你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就丢给我来做这个坏人?”
胤祐嘟起嘴:“那大哥是觉得我的办法不可行咯?”
大阿哥看他嘟嘴,还是想小时候那么可爱。忍不住捏了捏他的脸:“你也知道,咱们对蒙古地形不熟,但噶尔丹长期在那一带活动。天时地利我们都不占优势,人数上再吃苦,这一仗还有什么胜算?”
胤祐吐了吐舌头,继续卖萌装可爱,但也没说什么。
接下来大阿哥和太子都还有政务要忙,胤祐也该回去接着上课。
于是,兄弟三人在乾清宫广场分别,胤祐往西边去,太子走东边,大阿哥径直出了宫门。
回去之后,胤祐就把这事儿跟傅先生说了说:“师父,你觉得我的办法可行吗?”
傅先生正在写字,再过两年他就九十岁了,须发皆白,但背脊依旧板正。
听到胤祐的问话,他头也不抬的答道:“为师认为……不妥。”
“啊?”刚才在南书房,那么多人对他提出的意见表示质疑,胤祐心里都没有动摇,一直坚信自己提出的方案是最优解,若非如此,他们一定会在此次战役中吃大亏。
可是现在连师父也说不妥,胤祐心里才真的开始有些自我怀疑,连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都看不透,难道自己这几年的兵法都白学了?
但他还是有些不服气,负手站在书桌旁,追问道:“哪里不妥?”
“少了。”
胤祐咬了咬下唇,更加不高兴了:“你也认为减兵之后我们会在人数上处于劣势?”
傅先生抬起头来瞪了他一眼:“我说减兵的人数少了,作战兵力减到一万人足以,其他人都改为辅助兵,去运送粮草和辎重。”
这个更狠,四万六千人直接减到近八成。
胤祐听到这话,脸上立刻就展开一个笑容。绕过桌子,走到傅先生跟前,一把挽住了他的胳膊:“我就知道,师父想得跟我一样。”
傅先生赶紧抽出自己的手臂:“走开走开,别影响我写字。”
这时候,张勇将军从门外走进来:“噶尔丹的蒙古兵骁勇善战,对于漠西漠北一代地形非常熟悉,一万人还是少了一些。”
他在书桌前坐下,笑道:“一万三千人,不能更多了。”
两位师傅的话无疑都证明了胤祐的想法是对的。对于战争而言,人数占多自然是很大的优势,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得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后来,胤祐回承乾宫看望皇贵妃,恰巧碰到康熙也在。胤祐还想跟阿玛提一下,其实,他认为中路的补给线也很长,同样应该适当减兵。
康熙却只是拉着他下棋,并没有再提此事,胤祐也只得作罢。
十一月的时候,康熙带着儿子们到南苑大阅兵。
这次,康熙把所有年纪稍大的皇子都带上了,从大阿哥到八阿哥,连太子也跟着一起前往。
当日,康熙就在阅兵仪式上说道:“用兵之道,以赏罚为要。今日大阅,朕将将敕,以昭示劝惩。”
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火器营鸟枪骑军列于炮位两侧。
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护军分列两侧。
第三队,排列八旗护军,两翼设立应援军。
康熙率领皇太子,以及诸皇子全部身着甲胄,前张黄盖。内大臣、御前侍卫、大学士以及兵部诸位大臣也都穿着甲胄扈从。而后是貂尾枪侍卫随行,枪后立两面大旗。上三旗侍卫,全都穿着盔甲整肃。
康熙继续说道:“本朝用兵以来,所向无敌。野战则胜,攻城则克,所向披靡……”
他洋洋洒洒说了一大篇鼓舞士气的话,而后又说到阵亡者的抚恤问题,家里的老弱妇孺都照顾得妥妥帖帖,让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
这是胤祐第一次身穿盔甲,黄底镶红边,代表镶黄旗的颜色。
头盔上的盔枪虽然短而粗壮,头一次戴上多少有些不习惯,重心不稳就容易前后左右移动。胤祐要拼命保持一个站姿,才能确保不被头盔遮挡视线,
有这种烦恼的不止他一个人,除了大阿哥,剩下几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困扰。
好不容易等到康熙讲话完毕,接下来就正式进入阅兵阶段。
大家从高台上下去,分别骑马,跟在皇父身后,立于骑兵之前。随后鹿角战鼓齐名,众兵齐进,鸣金而止。接下来,枪炮齐发,如此九次,在第十次时连发大炮,声势撼天动地。
这一系列阅兵流程走下来,确实振奋人心,别说一个噶尔丹,这样的阵势,就算说他们要远征欧洲,胤祐都信。
而后,康熙又带领皇太子、诸皇子,大臣侍卫骑射和步射,皆中靶,射箭完毕之后,赐宴众官兵。
这一天的行程总算完毕。诸位皇子第一次穿着几十斤的铠甲,一开始还挺新鲜。经过这一整天,又是骑马又是射箭,到了晚上,个个都有点支撑不住,换上常服。
大阿哥看着弟弟们:“连盔甲都穿不住,你们还想上战场?”
兄弟们心想:“谁要上战场打仗了,这么多将军,哪儿轮得到咱们上?”
胤祐倒是觉得还好,别说几十斤,就算上百斤的重量穿在他身上,他也觉得跟穿了件薄纱没什么区别。
于是兄弟们也发现了,大家都累得半死,只有胤祐,没事儿人似的,精神的很。还有精力去招惹大阿哥,吵着要跟大哥切磋武艺。
大阿哥也累啊,挥了挥手驱赶他:“别闹!赶紧回去休息,你不累吗?”
胤祐笑道:“大概我天生就是要上战场的,一点也不觉得累。”
这话说得,他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子,衣服布料稍微次一点都要唧唧歪歪半天,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非得换更柔软舒适的上品绸缎才肯罢休。
现在怎么就成了天生要上战场的?
时间已经临近十二月,康熙得抓紧时间,把年后出征的事情安排妥当。
于是,回宫之后,立刻诏兵部觐见,颁布军令。诸皇子以及大臣也被要求站在一旁听着。
在宣布军令之前,他还宣布了一个消息:“朕决定率领诸位皇子亲征噶尔丹。”
“……”
大臣们和皇子们都很惊讶,皇上怎么如此热衷于亲自上战场打仗?
大臣们极力劝阻,认为皇上就应该坐镇京师,怎么能亲自远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