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0章 刘基的终幕(2 / 2)

加入书签

朱元璋在御座上换了一个姿势,靠在椅背上,双手拢到袖里,先是看了一眼朱标,而后有点无趣而随意地盯着刘基。

“……臣以为,还是如今的丞相好。”刘基皱着眉开口,“丞相是勋旧,辅佐陛下多年,门生故吏众多,正可以调和诸将,燮理阴阳,丞相之位犹如栋梁,木材不可过细,细则无法担当重任,还是要选用适合的人才。”

“他老了。”朱元璋道,“之前又有病,作为皇帝,咱总要提前考虑。”

他话锋一转:“你觉得杨宪怎么样?他能不能当宰相?”

刘基毫不犹豫:“杨宪有才无器,好焦躁行事,遇事冲动,事后虽能悔过,反思错处。但常常弥补不及,事已晚矣,做一个副相便是极限了,恐怕没有多余的本事。”

“汪广洋呢?”

“他还不如杨宪。”刘基的话里带上个人情绪的鄙夷。

“胡惟庸如何?”

“胡惟庸气量狭小,锱铢必较,一旦为相,也许会有一时的荣华富贵,事后便会墙倒众人推。”

言两语,刘基把朝中众臣批驳了个遍,似乎谁也没资格坐上宰相的那个位置,偏偏和他关系近的,和他关系远的,都一视同仁,没说好话。

朱元璋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逐渐变得严肃起来:“既然他们都不行,看来丞相只有你来当了,怎么,要不咱把旨意收回来吧。”

“臣不耐繁琐,不能容恶,也不配做宰相。”

刘基这次更没有迟疑:“天下的英才年年代代层出不尽,总有比臣等更好的人会到陛人举荐,但臣可以对自己的话负责,他们与我,都必然不能胜任。”

朱元璋望着刘基不再开口,殿内再次陷入寂静之中,只有朱标翻页的声音有规律地响着。

其实仅凭着多年的君臣默契,刘基的想法就已正中朱元璋心坎,如果他有欣赏的人才,凭他的乾纲独断,早就为其铺路,捧其上位了,哪里还需要纠结犹疑,询问别人的看法呢?

眼见气氛又要僵持,朱标站了起来:“父皇,儿臣送刘先生出去吧。”

朱元璋有心阻止,碍于之前所提到的原因,还是随他去了。

殿外又飘起了雪。朱标和刘基走在路上,远远地看到一些走动的人影,那是宫人们在清理积雪,维护殿宇。

见到朱标的身影,宫人们纷纷停下,跪了一地,等待他走过去。

“殿下送臣出去,是不是有什么要问?”

刘基跟在朱标身后,首先开了口。

朱标本想说没有,只是单纯地送送他,话到嘴边却变了:“先生回乡以后,有什么打算?就此醉情于山水之间门吗?”

“臣想等安定下来以后,去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看一看。”

朱标看了他一眼:“就像师父一样结伴周游么?也不失为放松的好主意。天下虽初定,各地并不安稳,但其中的风物人情,山川地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臣是有这样的意思。”刘基道,“不过主要还是别的原因,另有一件事想做。”

“是什么?”朱标的脚步微微停顿了一下。

“臣想用自己的知识寻找天下龙脉位置,再斩断其首,以保钟山正统。”

“这是父皇的安排?”

“不,是臣自作主张,还没有同除了殿下以外的第二个人讲过。”

“越过陛下向太子奏这种大事,你想造反吗?”

刘基立刻提起袍子跪了下来:“臣绝无此意。”

“那你是什么意思?”朱标道,“你觉得让我同意,陛下就会同意是吗?这样的事,除了皇帝以外,谁也没有资格决定,我看你是老毛病又犯了,以前得到的教训还不够。”

刘基不说话。

朱标道:“你是有个好脑子,能看清局势,把握风向,也得到一些好处。但我告诉你,不要自傲自满!世事无穷无尽,神仙尚不能说自己机关算尽,何况你如今只是个凡人!”

刘基磕了一个头:“陛下已不信任臣,官场上已无臣的立身之地,臣想要为我大明千秋万代考虑,只能来求殿下!”

“你怎么知道会有机会单独见我?”朱标起了疑心,“你早有计划?”

“臣没有计划,臣只是相信殿下一定会来送臣一程。”

“……”朱标的语气和缓了一些,“你既然要致仕,就不要再想这些事了,回老家含饴弄孙,结交朋友,过些不用操心的日子吧。牵扯到神鬼的东西,大明有镇妖司。”

“可是龙脉特殊……”

刘基的腰背还很直,可头发已经花白了,眼睛周围生长着从前没有的皱纹,失去了清高和傲气的他,现在看起来是托孤忠臣的模样。

朱标深深叹了口气:“你先起来。”

刘基沉默地望向朱标,只能听话,从地上爬起来,在他的示意下跟着继续走。

“作为臣子,你的理想应当是君臣共治,但父皇他……”朱标顿了顿,不再说这些,“你最大的问题就是擅作主张,妄自揣测君意,在其位而谋其职,是官场最明白的话。无论是龙脉还是别的什么,不该你插手的就不要插手。”

“臣……”刘基似乎仍然不死心。

“以前是乱世,你想要统一。乱世结束了,你便想要稳定,如今你做完了能做的事,又想插手气运,真如你所说的,斩尽天下所有龙脉,只余下钟山,那么你还要干什么?是上天还是入地?妖鬼人兽,如何安排得完?”

“臣想尽力去做。”刘基的呼吸乱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臣年轻时在山洞里捡到天书,立下誓言,要一辈子为了苍生考虑,绝不存有私心,哪怕天资愚笨,也不能罢手。”

“够了,已经够了。”朱标道,“没有不灭的王朝,以后若有人想反,那么便反吧,百姓们过不下去,只会是大明的问题,龙脉兴起,只会是人的原因,等到有一天人人如龙,那么它们全都是华夏的根基。”

“殿下!”刘基愣住了。

“你和周先生一样,过于看重太平。”朱标道,“太平固然好,但太平是一代代人造出来的。争斗固然永远无法避免,但在争斗中,人才能进步。对我也是一样,我敬爱父皇,不代表我不会和他起冲突。父皇英明睿智,不代表他不会有私心有错误。”

“王朝末年,群雄并起。我不在乎以后的皇帝是不是姓朱,你也不应该在乎。”朱标侧头道,“如果当初你选择的是陈友谅,选择的是张士诚,又或者仍然为元朝效力,那么这份忠诚又怎么计算呢?”

“臣……”刘基的脑中猛地轰然一声,答不出话来。

“收手吧,先生,你做的够多了。剩下的是整个大明的事。”

漫天大雪突然被一阵风卷了起来,直直飞上云霄。这些纯白的、洁净地碎片,从天上来,也回到天上去,旋转、腾跃、狂舞,正如刘基此刻不能冷静的心。

他呆呆地抬起头,凝视着广阔寂寥的高高天空,感觉到有无形的枷锁慢慢脱落,身上许久不见的轻松。

朱标停下脚步,缓缓笑了:“先生,你逼着我学会心狠,现在却已不如我了。”

刘基也笑了,他记不清自己上次真正地笑是在什么时候:“是臣着相了。臣……殿下许久没有叫臣先生了,自从那日以后,您叫我的时候,总是带上姓氏。”

“刘先生和先生当然是不同的。”朱标愿意为他解释自己的坚持,“你不想我同你亲密,我恰好也不喜欢疏远自己的人。”

此时他们已距离武英殿很远了,再走几步就可见到出宫的大门。

“我就送到这里。”朱标示意刘基自己向前走,“先生珍重,来日方长。”

刘基没有跪下,深深行了一个揖礼,再抬头时,已没有朱标的身影,只余风雪。

“回来了?”

朱元璋把眼睛睁开一条缝。

“回来了。”朱标脱下满是雪花的外衣在门口抖了抖,把它搭在手臂上走了进来,“父皇这是累了?”

朱元璋道:“喊爹。”

“爹,你累了?”

“不是累,是心烦。”朱元璋拾起一个地瓜,拿勺子挖着吃,吃了一半,觉得麻烦,丢开勺子,直接上嘴啃,“咱心里头有事。”

朱标哦了一声,坐在原先的位置,也取了一个地瓜。

朱元璋瞪着他:“你就不问问咱心里头有什么事?”

“好吧,爹你心里有什么事?”朱标问道。

“刘基说的那些话你怎么看?”

“儿臣觉得杨宪、汪广洋还有胡惟庸人,确实都不适合做丞相。”

“这倒不是咱烦心的事。”朱元璋道,“和他说的一样,天下英才只能效忠咱们老朱家,不愁没有好的,不好的先凑合用就是了,听话就行。”

“刘先生似乎只说了这些,除了宰相之位,还有什么让爹烦心?”

“……”朱元璋难得没有理他,默默靠回椅上,似乎是有心去说,不知道怎么开口。

朱标不再开玩笑了:“到底是什么事?”

见他这么正经,朱元璋反而没那么焦躁了:“你猜,猜对了咱送你私库里的好东西。”

“是娘的事吗?”朱标道,“爹,不会是你想不到好听的名字吧。”

朱元璋有点心虚,他确实还想不到新生儿该叫什么,强撑着道:“不是这个。”

“是北伐的事?”

“北伐很顺利,标儿你是知道的。”

“难不成是过年的俸禄。”朱标一直想要潜移默化地改变朱元璋的想法,“不瞒父皇,京官的俸禄实在太低,应天的柴米油盐都贵,许多人和儿臣明里暗里诉过苦,如果是考虑这个,徐将军从北边拿回来的战利品……”

朱元璋没想到他还真的给自己创造出几个新问题来,心情急转直下,连忙道:“不是这些,和朝廷有关。标儿,咳,咱得说说你了,咱在你心里,是会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愁的人吗?”

朱标点点头:“那应该还是在官位上。”

他骤然想到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直直看向朱元璋:“父皇,您莫非是早有盘算?您是不是想要废……”

剩下的话他没说完。

朱元璋的眼睛亮了,笑声霎那间门响彻大殿,高兴道:“不错,不愧是咱的标儿,敢想,有胆子!咱就是那个意思,咱想废丞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