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五章 战场厮杀(1 / 2)

加入书签

“威武!威武!”

山呼之声,此起彼伏。

数万云军结作军阵,尽显肃穆。站在高处看去,一片旗帜飞扬,刀光似雪,长枪如林,乌泱泱地好似一眼望不到头。

蜿蜒曲折的邕江东岸,梧州大营之中的夏军亦是依江而守。各处要地、码头、浅水处,营帐立起,防备严密。

狄青站在高台之上,左手扶着佩刀,面色凝重至极。

“夏国无道,不恤百姓苦难,狡诈失信,撕毁和约,兵马擅入我大云国境,轻起战端。奉大云皇帝陛下之命,即刻起兵,解民倒悬!”

“夏国无道,不恤百姓……”

军阵之前,有传令兵昂然挺胸,高声嘶喊。高昂之声传至对岸,但夏军那边,却是毫无反应。

狄青眉头微微皱起,微微抬手,道:

“停下吧!两军尚未交战,这种手段用处不大!”

像是这种打击敌军军心士气的手段,在尚未交战,对方未露败势的时候,用处实在不大。

身边副将闻言,连忙示意手下传令兵停下。

狄青站直了身形,缓缓抽出腰间宝刀,斜指前方,朗声喝道:

“攻!”

一言而出,身后诸色令旗齐齐翻飞,军中战鼓轰然而鸣。

“杀!”

云军阵中,顿时响起一片喊杀之声与之呼应。

只听得整齐铿锵的步伐之声齐齐响起,伴随着甲胄碰撞、金戈交鸣之声,传遍四周。

肃然杀伐之气,直冲天际。

而此时东岸的夏军兵马,亦是有所反应,各部齐出,严守要处。

隔着条大江,两军交战自然也并非这般轻易。

只听得“铮”的一声,伴随着军中重弩那尤为明显的震颤之声,箭矢立时攒射而出。

只听得阵阵破空之声,铺天盖地的箭雨纷纷落下,直直覆盖住夏军离西岸最近的几个营帐。

一阵阵惨叫之声顿时响起,夏军顿时被箭雨压制得出不了头来。

远远看着最前方的营帐为箭雨覆盖,一片混乱,中军之中的一名将领忍不住惊呼道:

“为何云军的弩箭,射程这般远?”

邕江只是大江支流,江面并不算多么宽广,但便是最为狭小的见面,也有一里多宽。只以夏军手中的弩车来说,可没有办法射得这么远!

齐默坐在主位之上,褪去甲胄,正在让军中医者为他上药。

实打实的六十军杖,也就是齐默身负军中武学,要不然估计这个时候连爬都爬不起来了!

听到手下副将的惊呼,齐默眼皮低垂,沉声道:

“床子弩,矢大如弩车凿,一矢能射数人,可连发七矢,至八百步远。”

帐中众将闻言,顿时一愣,纷纷看向帅位之上的齐默。

齐默抬头看着众人,继续道:

“此乃百家之一的墨家,最近研制的战场利器。北境九大重镇,各有十数驾以协助城防,面对突厥人时无往不利……云皇建立稷下学宫,招揽百家英才,不以出身只以才学给予官职权位。这床子弩,只怕就是墨家为了讨好而献上的!”

众将闻言,顿时一片沉默。

齐默此时却是冷笑一声,开口道:

“命前军舍弃岸头营帐,放云军上岸吧!”

有将领闻言,顿时不解道:

“后将军,为何舍弃前方阵地,任由云军轻易上岸?”

齐默见军医已经上药完毕,起身在数名亲兵的伺候之下穿上甲胄,沉声道:

“云军的确是早有准备,只看这弩箭攒射的架势,怕是弄来了不下数十架弩床。前方营地立起,也不过是当靶子。前方阵地地域狭窄,云军上岸反而束手束脚!传令,后撤!”

与其立着靶子徒增损耗,的确不如放开一小块地方,让云军上岸。然后趁着其立足不稳之际尽数绞杀!

虽然齐默在天南之地领兵,初战便失利,折损三千精骑。但归根究底,那也是因为大义之下,又被算计了一番。而今只看他此时心智之果决,眼光之独到,就知道他的这北境名将的威名并非有假。

众将闻言,齐齐躬身应和。

夏军中军旗号尽出,前方阵地的夏军士卒便毫无抵抗之心,直接抛下营帐撤离。

对岸云军见此,顿时士气大增。

早已准备好的渡船载着一众悍勇士卒,朝对岸而去。

可行至江中,对岸夏军的箭雨便呼啸而至。虽早有准备,渡船之上备有盾牌,但在箭雨覆盖之下,云军士卒顿时损伤一片。

这一众挑选出来的云军士卒,那都是悍勇之士,硬着箭雨登上了对岸。箭矢刚刚停下,夏军便是一阵喊杀之声,对着立足未稳的云军冲杀。

而对岸有着云军士卒,云军这边也不敢肆意攒射。

不过片刻的功夫,一众登岸云军便死伤惨重,面前败退而归。

高台之上,狄青眼睛一厉,猛地拍在栏杆之上,咬牙道:

“千不该万不该,是不该失手让他走脱!”

眼见对面夏军军心稳固,狄青便知道那位德阳侯齐默此时已经回到了军中。那这夏军布防,也十有八九是由他主持。

有江水之险,夏军布防又并无差错,这下要攻上对岸,不知道要多久了!

身边副将见状,连忙上前道:

“大帅,还要不要攻了?”

狄青闻言,眼神一厉,道:

“各部攻势不停,可或实或虚,肆意发挥,先登对岸者,策勋三转!”

两边大军对垒,少有一式奇招便定大局的,最重要的还是士卒厮杀。若是因为会损失惨重,大军便驻足不前,那这仗还怎么打?

手下将领闻言,当即领命而去,转身传令。

狄青看着前方喊杀一片的战场,以及逐渐被鲜血染红的江水,微不可查地一叹。

这一仗,不好打啊……

-----------------------

金陵城,夏国皇宫中。

朝中十几名重要的文武官员,依然聚集在殿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