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八十二章 毫无疑问(2 / 2)

加入书签

很多人将如来佛祖置于一个高于玉帝的地位,或者退一步认为佛教集团是独立于玉帝的道教集团之外的一个平行势力。必须指出,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西游记》讲的就是一个朝廷内部的官场,而不是国际关系与贸易。

事实上,玉帝根本不是一个道教神祇。在任何道教理论中,最高神祇都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根本没有什么“玉皇大帝”。至于说什么玉帝是道教四帝(其实道家更常用的称谓是“四御”)之一,位于三清之下,就更是谬以千里。还人说玉帝最初是道教“六帝”之一,后来巧妙地将六帝变四帝,自己“脱臣为君”,翻到了三清之上,所以才有《西游记》中的一系列斗法。此说颇得宫斗阴谋大戏之精髓,但《西游记》绝无此说,请不要脱离原著,臆造概念。

所谓玉皇大帝只是一种朴素的民间神话,是以华夏皇帝为原型构建的一个人格化神祇,不属于任何宗教。那既然是皇帝,请问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有高于或平行于皇帝的角色吗?

这很明确地将佛道神仙以及一些散仙同列于玉帝的臣子行列,君臣关系非常清晰。《西游记》的设定其实完全是明代朝廷(含后宫)架构的映射。

玉帝是整个宇宙的皇帝,天庭是他管理宇宙的行政体系。道教是天庭最强势的一个政治派系,几乎垄断了天庭所有要职。佛教是一个公职方面相对弱势的政治派系,只有如来、观音等寥寥数人象征性地在天庭占个五老虚衔,但和玉帝私人关系更亲昵。

这就相当于明朝皇帝是国家君主,朝廷是管理国家的行政体系,文官(科举进士)几乎垄断了朝廷所有清要职位,皇亲国戚、太监、宫妃、锦衣卫等私臣和皇帝私人关系更亲昵,但很难获得清要公职,只象征性地有寥寥数人挂几个四、五品的虚衔。搞清了这个定位,就不难看穿《西游记》所写西天取经这个大工程的本质是在讽刺某些皇帝扶植私臣对抗公权的龌龊行为。

也许您一时还难以接受,因为自《西游记》出版以来——确切地说是86版《西游记》播出以来,您一直认为佛教是很正面、很光辉的形象,怎么突然和历史上不那么正面的弄权内臣扯上关系了呢?更可怕的是最后佛教赢了呀,赢了的怎么可能是坏人!您可能真的得放下某些惯性思维,用更客观的心态和我一起来看看这本明朝官场笔记。当然,玉帝、道家、佛教都找到了现实对应角色。

第七点,明中后期人类社会形态、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比净坛使者的饭量还大!一部经典的,不能仅限于阴谋诡计、勾心斗角,还要勾画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市面上的快餐阅读很少能达到这个水准,所以唯有《西游记》堪称经典。

作为一部以个人奋斗为线索的官场,其映射的官场用人机制自然是核心问题,《西游记》通过道教和佛教不同的成仙法则来体现这个问题的剧烈冲突。《西游记》反复提及道家成仙的正统法则——“金丹大道”。此语源自东晋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葛洪的《抱朴子》:“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意思是人的命运在于自我修炼,而非上天恩赐。历代道家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这个观点,本质上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在本土宗教思想领域的反映。很多道观里的对联写道:“举念邪奸,任尔烧香无益;诚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表明华夏人人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成就应有一个客观标准,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这个标准而不是向权贵祈求恩赐。

这个标准的具体形式就是越来越客观严格的科举考官制度,中国人只要勤学苦读,考上什么功名相应地就能当什么官,无须向任何人祈求。

但道教可以说是人类宗教的一个异类,包括佛教在内的绝大多数宗教都宣扬神明完全掌控了所有人的命运,所以人们获得美好命途的方法是卖力地献媚于神明,祈求恩赐。取经团最终果证灵山,如来口封取经团成员为佛、菩萨,完全由他一口说了算,净坛使者不服,但哪里说得过他?至于那些自我修行的,虽然道行比取经团(尤其是唐僧)不知高了多少倍,但无缘见得佛面,又到哪里去找菩萨来当,只能在凡间当妖怪。

第八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言

作者以现实之外的神话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个重大预言。

在华夏的传统中,士大夫必须代表全天下最普遍的公义,绝不容许公然结党营私,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更要秉公管制好这些人。然而晚明“阉党”“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粉墨登场,朝廷中明确代表某派私利的利益集团崭露头角。这些利益集团不能明说自己代表某个集团的私利,须得披着为国为民的外衣,掩盖为某集团谋私的真实目的,这就需要将自己吹得天花乱坠,甚至将自我吹嘘形成一套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骗到善良的百姓来信仰自己。

《西游记》名为取经,实则多次讥讽这经的虚伪无用,根本不能救苦救难,唯一作用只是骗取无知的百姓落入自家利益盘子而已。

皇帝按理说很不喜欢有政治集团来威胁皇位,至少应该抑制,但晚明皇帝为了扩充私权,不惜扶植某些集团,自以为可借此形成各个集团的相对均势,自己居中协调,让大家都争相来巴结自己。如此玩火必然只能葬送江山,到最后各派势力斗争不息,皇帝也无法协调,终致亡国亡天下。

《西游记》中的道家、佛教、地仙、散仙、龙族、凡人都是或明或暗的政治派系,他们在玉帝的默许甚至暗示下明争暗斗,李春芳正是以此作出了一个重大预言——他身后将会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利益集团不再羞羞答答,而将以正式的组织形式登上政治舞台,以类似“传经”的形式推广包装自己的学说,骗取人民跌入自己的利益盘子。

而皇帝,甚至朝廷,尽管名义上的地位更加巩固,但实权也更虚化,只能成为各个集团争权夺利的平台。当然,李春芳没有预料到历史进程会被清军入关这个偶然事件打断,但他已经无愧为一位伟大的儒学家、思想家、公共管理学家,一位优秀的公务员、行政事务操作员,他更看透了万卷青史,勘破了万丈红尘,将自己拔出了历史的长河,所以才能用俯瞰天下的视角一览无余。

最后我们要心怀谦逊看西游。

也有一些朋友坚持认为《西游记》就是个少儿神话故事,反对从其他角度“过度解读”,对于这类分析解读往往只用一句“作者自己都没想到”就轻轻带过。

但祝守一认为这恰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西游记》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只有作者有意写来而我们还没看懂,绝对没有作者无意构筑而机窍自成的。本书不但不是过度解读,相反,就连本书也只能带您窥见《西游记》的门径,其真实内涵还有待您继续发掘。

同时,《西游记》虽然暗喻了明朝的现实历史,但它毕竟是,不是正史。作者只是将古往今来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作为灵感源泉,而不是用去复述这些史实。中很多角色情节能在历史上找到大致对应,但绝非精确制导,我们也不要试图将每个细节都在历史上找出精确对应。

比如我们说玉皇大帝暗喻了嘉靖帝,其实他身上也不乏成化、隆庆、万历帝的影子。再比如我们说如来佛祖暗喻了明朝太监头子,那具体是刘瑾、冯保还是魏忠贤?太上老君暗喻了明朝宰相,那是严嵩、徐阶还是张居正?这个问题不必太过精确化,否则就落入文学欣赏的下乘了。

所以祝守一觉得,这本书是毫无疑问的佳作就是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