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2章 长得最标致的那个(1 / 2)

加入书签

第192章长得最标致的那个

毕竟外褂要穿春、夏、秋三季,冷的时候套在衣服外面穿,热的时候就当单衣穿,尺寸要宽松许多……

司宁宁伏在桌边整理布料,偶尔侧目一眼,比对本子上面的解析图琢磨着,怎么裁剪好。

对面蒋月刚把布料叠起缠好,看见这一幕,叹气感慨:“之前还说你那桌子除了放煤油灯就没别的用处了。现在再看……害,我看以后干点啥事儿真的得把你当标杆了,你干啥,我们就干啥,指定吃不了亏。”

她床边要是也有桌子的话,现在也能蹭着光亮着手做月事带了。

司宁宁睨了蒋月一眼,莞尔笑道:“就算不裁衣服,有个桌子放东西也是好的。而且咱们这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住着这么几个人呢,处处收拾规整一些,平时看着也舒服。”

要是短时间居住,凑合一点倒也无所谓。

可她们明显是长住,肯定要以舒服为主。

房间安静了半晌,蒋月躺回床上双手垫在脑后,语重心长道:“你说得很有道理。”

不知想到了什么,蒋月又道:“那下次再去镇里,你给我引路,我也去淘个桌子回来。”

“行啊。”司宁宁眼眸一弯,答应了下来。

宋小芸撑起身,在蒋月床头拍了拍表态:“那到时候咱俩平摊,桌子就跟宁宁和淑华那样摆着,一起用。”

“行!”

司宁宁就没想过要回京市的家。

蒋月则是家里落难,已经没有所谓的家。

徐淑华呢?

她家里姊妹多,还打算靠下地挣工分补贴家里呢,当然也不会想着回家。

至于宋小芸,一开始因为干活累,确实是想返城的,可是近两个多月的时间,现在基本已经适应了这里。

而且每天都能吃得七八分饱,跟大家伙儿相处也挺愉快,仔细回想一下确实要比家里自在得多。

再加上,要是能返城,平时生产队长或者大队长那边怎么也能传出点风声,可现在什么消息都没有,那不就摆明了目前返城的机会渺茫吗?

渐渐地,宋小芸一颗心也落定了下来,觉得留下来也不错。

几个姑娘或主动、或被动地来到这里,但是现在都统一有了暂时在此处安定的想法。

徐淑华坐在床沿撑着桌子托腮,一边看司宁宁忙碌,一边听大家聊天,半晌轻叹一声感慨:

“其实我觉得在这儿也挺好的,踏实干活儿就能有饭吃。而且咱们下乡搞建设,不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吗?现在给生产队干活,以后上交的公粮送往全国各地,多少人民能享受到咱们的劳动果实?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远大抱负当然也有,但是吃饱肚子更重要。

徐淑华已经想清楚了,只有先过好自己,才能管别人。

半晌鼓励自己,又像是鼓励大家一样,徐淑华双手在桌子上拍了拍,振奋道:“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种地咋地了?说不定咱们也能种出名堂来!能为国家解决人民口粮问题方面献上一份力量,咱们照样是光荣的!”

老实说,司宁宁被徐淑华这突然的一下雷到了,还没反应过来,那边宋小芸忽然翻起身,双手跟着振奋握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肯定行!”

蒋月懒洋洋的,以一个四脚朝天的姿势抬起胳膊和腿,“支持你们。”

司宁宁嘴角抽搐,跟着符合了一句,“嗯……我也支持你们。”

出发点是好的,就是表达方式有点那啥……可能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朴质想法吧!

司宁宁在心底默默地安慰了自己两句,随即也就坦然了。

这样也挺好的。

有了精神向往和精神寄托,以后日子也不至于无趣难熬。

“唉……”

司宁宁合上本子压在布料上,打散麻花辫五指插入发间,一边给头皮按摩,一边转头看徐淑华她们:“我准备睡了,你们怎么着?还要留灯吗?”

其他人也都困倦了,蒋月打着哈欠懒散摆手,“吹吧,我也困了……”

煤油灯应声而灭,屋里陷入黑暗,视野受到阻碍,听觉反而灵敏起来,屋顶已经小下去的雨滴“滴滴答答”,听着听着,竟然也觉得有几分动听。

是大自然助眠的声音……

司宁宁莞尔感慨。

虽然是盛夏,但因这一场雨,温度掉了七八度不止,光盖小毯子有点凉飕飕的。

把之前收起来叠在床尾的蚕丝扒拉打开,盖好下腹以下,司宁宁调整了一下睡姿,很快阖上双眼。

半夜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下起大雨,徐淑华她们随时都有醒来的可能,司宁宁今晚就不准备进空间了,偷个懒,睡一回早觉。

清早公鸡啼鸣,环山小村烟雨朦胧,雨雾环绕,陈旧院门踏出一条裤管高挽穿着草鞋的腿,“嘿,他娘的,昨晚就下那么一小会儿,没想到还挺大的!”

“河沟那边肯定涨水了,你多走几步,往桥那儿走。说完了就干净回来,队上一堆事儿呢。”

“晓得了!”

赵宏兵拢紧破蓑衣,带上斗笠一头扎进雨雾里。

夏天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饶是昨晚并没下多久,河床和水沟里的水位却上涨了半米不止,各处水田水位基本都和田埂子并齐。

男知青们一早接到通知,前往各处田地,清理堵塞的水沟或给水田切排水口。

女知青们则被通知跟婶子们去地里收红薯藤。

红薯分地区,北方种植一年一熟,多为春薯。

南方一年两季,种植时间也分地方,像三队这边就是在每年的3~4月份和7~9月份扦插种植,收成季节分别是秋季收成和冬季,也称秋薯和冬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