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五十二章 合作愉快(1 / 2)

加入书签

来之前有点紧张过头,来之后…

其实很快进入主题。

可能是因为许贺是个很务实的人,上来之后一番寒暄就开始谈事情:毕竟剧本只是给出了电影其中一部分信息,不如面对面交流来得更为顺畅。

这也算是为什么很多事情都是要面谈,才能最终决定。

大概就是因为如此。

当然,还有一个能这么快进入《人生大事》主题的原因是因为,许贺这边是超出韩延想象的能把握住这部他刚刚接触不到多久的电影。

“真的,贺总,要不是我知道你才接触这个本子不久...我都怀疑,你其实已经吃透了好久了。”

下午4点,窗外飘起了细雨,然后渐渐变大。

细细密密的雨丝打在窗上,带来这个时节特有的“早衬衫、午短袖、下个小雨披外套”的特质,也就是在屋子里都能感受到几丝凉意。

不过韩延丝毫不受影响。

他和许贺这边热聊一小时,感慨颇多:“真的贺总,这话你可能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但我真不是开玩笑或者拍马屁,我是真心这么想的。”

来之前韩延是没有想过,会聊这么久。

并且还这么深的。

毕竟江湖传言,许贺之前选本子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却又分外强调一个“选中了就万事大吉”。也就是只要许贺看上的本子,到了面谈这一步,基本上就是当场签约的架势。

这一点,无论是《扬名立万》还是《开端》或者《流浪地球》,似乎都是如此。

韩延之前也是有这样的期待,但是来了之后,发现说的都是啥,人家其实问的可细了。

明显是对本子有着细致的研究。

并且很细节的,问到了许多他们之前自己都没有想过的问题。

搞得韩延哪怕也算是老手了,都忍不住有些流汗:那感觉,就跟论文答辩的时候,面对导师一样——明明是自己的东西,也搞得蛮清楚的。

但就是莫名有点心虚。

大概是因为,感觉到对方比你还懂,分分钟就能抓出几个问题,然后开始盘问。

但导师还可以选择问,或者不问问题。

还可以选择放水,问些无关痛痒的。

而显然许贺的问题,就像是答辩会的主席在问问题一样:接连击中剧本的一些弱项。

比如商业上的,许贺提的是主线不够明确,缺乏推动力: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那个关于亲妈出现的那些情节,简直就是败笔,在最后把整个电影搅和的一塌糊涂。

许贺都能想到那场追车戏的场景,

那特么不就是“燕子,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的变形,并且逻辑还没有人家铺的那么流畅,名场面不是那么好复制的。

比如艺术上的,许贺也提出:

导演出身殡葬世家,但是从剧本深层次的感觉来说没有反馈出来。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内核是亲情片的电影,最终没有真正的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特别好的糅合在一起。

有探寻,但是不多。

这两个问题,直击电影核心。

韩延面对许贺直接心梗,想说:不是吧,上来就问这种问题?

幸好他也是有备而来,回答起来即使是不能给出个很合适的答案,也能先转圜一下,然后给出一个心路历程。

就像刚才,韩延转圜了一下,就开口道: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都是受一件事情英雄...这事其实可能老韩也跟你说过,就是《人生大事》这部戏最开始是从文艺片改来的。”

“文艺片和商业片,就是有很多的不同。这部电影还叫《上天堂》的时候,就是很文艺,没有特别的主线,强调的就是人在社会中遇到各种意外巧合,然后随波逐流,所以也没有明晰故事的主线,只有人才是重点,故事只是陪衬。”

“所以在做商业化改造的时候,我主要是抓住两人之间的亲情,来做了一个商业的塑造。可能确实没有很好地把殡葬文化融入进入,也就是贺总你说的,披着一层皮,内核还是我自己比较擅长的那些东西——包括最后母亲的那段,就是想要一个催泪的结尾,毕竟现在你也知道...”

他说着,看了看许贺,言下之意就是:

《李焕英》不也是这种模式么,前面哈哈大笑,伴随着少量感动,最后憋个大的。

观众泪洒现场,这好评不也就蹭蹭上去了。

“贾玲那是真情实感,你这...多少有点悬浮,不至于,没有那么感动就没必要煽情。”

许贺则端起水杯喝口水,润了润喉,才继续道:“就像我做《李焕英》的时候,其实最担心的就是最后一段的影响:就贾玲这种程度的煽情,都必须小心斟酌的。”

“是是是,这点我懂。”韩延连连点头。

“那个,贺总,其实我也有想补充的,就是关于各种巧合的事件,包括后面亲妈的情节...”

不过这时候,旁边传来了别的声音。

刘江江这会忍不住了。

他看着两道目光过来,还是端起水喝了一口,就开口道:“贺总你可能不知道,我其实做了差不多十年的新闻民生节目,很多现实里的故事,是要比电影里都要来的离奇的。

这些东西其实都有对照的,而且不算是最离奇的那种,所以刚才韩监制说的那些...”

犹豫着,刘江江最终道:“未必太严重吧?”

他知道,来之前就被交代了,少说多看,让有经验的韩延去对待这件事情。

但是任何一位创作者,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之后,被人提出了比较抵达核心的问题,并且对这歌核心是不认可的,那么想必都不会一句不说。

至少刘江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说了。

接着,他就看见韩延:“...”

“...”然后刘江江就后悔了,感觉好不容易迎来这么一位大明星,怎么就开口当面说了呢?

还说自己混了十年了,十年的经验,怎么就这会上头。

有问题,可移之后说嘛!

现在好了,得罪人了,这可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不料,许贺听到这个,却笑了起来:“也别紧张,作为新人你这么问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也可以很正常地回答你一句:

商业电影的逻辑不是说取材于现实,就正常了,而是说,要让观众觉得正常。

所以,很多东西是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够商业化的...”

...

事情是这样的,发生在现实里的一个或者多个故事,大家想要把它拍成电影,通畅是要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加工的,大概就是纪录片了。

当然,某些纪录片也是加工过不少:

比如早年间某大记者高呼环保口号,拍了个纪录片,搞得中国好像多坏似的。

但实际上当年确实是有不足,却也未必见得真那么差。而且现在国外做的更过分,就没见过大记者出来哔哔几句。

所以说道底,很多东西都是拍出来,都是经过一些艺术加工的。必须要戳到观众,符合观众,才能最大范围的流传起来。

比如前段时间的《二舅》不就是如此么。

出来之后就掀起一股风浪,真的也一下子成为了至少在某站上面,人们内心的一个安抚。虽说也是争议颇多,但确实是火了。

连着上了好几天热搜,甚至有时候,热搜前几全是。

结果后来才发现,故事,并不是全是真相。

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里面。

做这个视频的人深喑此道,才最终做出了爆款。而刘江江作为新人导演,也是民生节目制作人,可能不太懂这些东西,但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了,我也不是说这些东西就影响很大,而且我也理解为什么这么写。”

许贺顿了顿,他大概猜到刘江江为什么这时候开口发言,便道:“就是不这么增加些冲突,不更加通俗一些,可能观众会觉得无聊或者看不懂。

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已经有了足够优秀的底子,可以有一些观众需要深究的东西。”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的缺点很明显,

但是优点也是掩盖不住的,比如说两个人之间的亲情互动,比如说虽然许贺觉着探寻的不太够,却依旧是揭开了很多殡葬行业的神秘面纱。

这样的底子在这里,就已经值得观众观看了。

毕竟许贺回忆这两年的电影市场,那真是衰落的不行不行的,这种水平已经算很可以了。

所以他也不忘安抚,道:“也就是说,我们电影要有自己的独特卖点,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进来看,甚至在影史上有所描写:不然写亲情的太多了,干嘛非得是《人生大事》呢。”

很多电影,想要做出来东西,想要出众...

那肯定是有自己的特色。

许贺其实最开始看中的,就是这个特殊的行业背景设置。包括导演其实应该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名字都起出来了,结果最后光是亲情也不太好。

肯定还是要抓住自己的独特优势来做事情。

“对,我觉得贺总说的有道理。”

终于,到了这时候,韩延又出来了:“但是是这样的贺总,我觉得咱们这个事情,是可以不用现在就完全定下的吧?”

“当然,肯定的。”许贺点点头,道。

“那就好了!”

这时候,韩延就松了一口气,发挥润滑油功能:“这样的话,其实我也有话要说,咱们可以都各自退一步。比如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