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八章 实力不允许低调(2 / 2)

加入书签

“……”黑框眼镜学生脸涨得通红。

“必须承认,现在香江确实有优势,它现在是亚洲时尚之都,比如现在的成衣制鞋业,我在香江创办了CP品牌,准备招募香江本地的设计人才,开办设计公司,然后寻找内地的加工企业下单。”李为峰带着装逼范儿,语气淡淡道,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需躬行,同学,我们都是华夏儿女,不能因为讲几句英文,就将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放弃。”

“恭喜你,李为峰同学。”陆教授当场宣布了面试结果,“你对香江未来经济的洞察力震惊了面试组,你通过了港大的面试,稍后,有个新闻发布会,你的录取通知书以及六十万港币的奖学金会逐年发放给你。”

李为峰心里清楚,港大提供六十万奖学金,录取他这个西蜀省的高考状元,也是为了宣传,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港大。

新闻发布会,港大的陆教授将李为峰对香江经济未来发展的见解公之于众,到了问答环节,记者就跟闻着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提了很多尖锐问题。.

“李为峰同学,综观你的发言,你认为香江航运,贸易,制造,娱乐业都会没落,香江会空心化吗?”

李为峰比较机警,没有直接回答:“假如你的邻居比你更努力,更吃得苦,而且他们家人丁兴旺,你说两个家庭会怎么变化?”

“你认为香江的地产是毒瘤,会让年轻人失去梦想,能说得具体点吗?”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浅见,一套房子,要是让一个年轻人节衣缩食来供养,那他还有什么梦想?”李为峰反问道,

“因为住房,他不愿消费,更不愿意结婚,那其他产业怎么发展?我拿两个行业来比较,房地产跟移动电话行业,房地产就是钢筋水泥沙子,周转年限是五十年;移动电话因为科技的创新,每隔几年就要更换,你说,谁能拉动经济。”

“移动电话也可以用几十年啊?”那个记者不服怼道。

“现在移动电话是模拟信号,以后会转为数字,通信效果比模拟好,机身更加轻薄短小,装在衣服口袋就能用,消费者选哪种手机?选数字手机的越来越多,模拟信号使用的人越来越少,电信投资商也不会做模拟信号的。”李为峰直接怼得这个记者哑口无言,

“在未来,科技领域会产生更多的富豪,而且他们凝聚财富的方式跟传统富豪不同。”

李为峰知道,港大需要新闻噱头,这些新闻报刊也需要炒作素材,一张破嘴就像机关枪,逮着谁就是一通猛扫。

这样也能炒作自己。

果然,江水市创办了一家美食连锁企业,叫山海音乐烤吧?”

李为峰闻弦歌而知雅意:“对,我的山海美食连锁已经省城开设了将近一千平米的加盟店,生意很好,现在准备在蒲飞路群芳园屋顶开设山海音乐烤吧,味在巴蜀,欢迎你们来品尝。”

“李为峰同学,你颇有经济前瞻性,可以给我们明报投稿。”一名明报的记者打趣道。

“嗯,我一直仰慕金镛先生,我正在创作一部穿越武侠小说,名叫《寻秦记》,准备内地跟香江简繁体同时发表,能帮我跟金镛先生约个时间吗?”

理科状元还能写武侠小说。

东方日报的记者立刻问:“我是东方日报记者,请问,你以前写过武侠小说吗?”

“写过。”李为峰点了点头。“发表在内地《今古传奇》上,狄仁杰探案系列,还有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三体》系列,算是杂志社的头部作家吧,下来你可以来群芳园A栋17楼,看我的作品。”

东方日报跟明报现在是对头,虽然明报的读者大多是知识分子,但东方日报的读者是香江市民,发行量更高,针锋相对,明报记者当即就决定前往,只要李为峰的《寻秦记》不错,立刻就可以签下。

果然,在港大的有心炒作之下,无论是香江的纸媒,还是两大电视台都争相报道,当然,那标题就更劲爆了。

“谁杀了年轻人——大陆状元李为峰炮轰地产商?”

“遮羞布卖断货了——大陆状元狂怼香江娱乐业。”

“船快沉了,香江的没落无可避免——大陆状元丧笑香江未来经济。”

“两报记者打破头了——为争大陆状元李为峰扛鼎之作《寻秦记》,集穿越历史武侠一体,试问花落谁家?”

李为峰的《寻秦记》前三万字,送到了《明报》董事长金镛的办公桌上。

香江《明报》,1988年日销量已是11万份,1989年跃升到18万份。除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明报机构尚有一份《明报晚报》,金镛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可以说日理万机,此时竟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阅读《寻秦记》。

看完《寻秦记》后,金镛拿过明报有限公司的便笺,开始写道:广荣、圭阳诸兄:

1,《寻秦记》想象力丰富,故事精彩,作者历史底子跟文笔不错,但描写有些露骨,不过港大六十万港币挖来的大陆理科状元,风头正劲,新闻炒作热点,可给与千字五十元稿费。

(要是倪旷,伊舒,林雁妮等知道,不知作何感想,他们出成名多年,软磨硬泡,也就七八十,因为金镛压稿酬是出了名的,金镛也没法子,东方日报也在抢啊,何况李为峰在大陆的杂志就拿到这个价。)

2.但邀他开设经济专栏太早了,虽有见地,但大多虚言,还是等他港大金融系毕业,在社会历练几年再说。

金镛不是那种口才便给的人,他拙于言辞,跟他善于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持偌大一个《明报》集团,他平时却不太喜欢说话,不擅辞令,讲话很慢,似乎每个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

有时,别人问得急了,他便会涨红脸,讷讷的,半晌说不出话来。所以他要交代员工办什么事,有什么指示或意见,或者与作者交汇意见,都喜欢以笔代口,写字条或者写信。以笔来管理一切,以笔来交际,这是金镛的特色。

他的字条也往往写在然后列出要办或要解释的事,若干事情超过了一项,就会标明号码,逐项详细开列出来,下款常常署一个“查“字。语调虽然客气,却是不容商量的口气,是一种指令,这也算富有金镛特色的“字条治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