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八四章 “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1 / 2)

加入书签

朱靖垣大致确认了应天新城的建设成果,大明太上皇朱仲梁在第二天就搬家了。

他直接搬进了新宫殿北部山谷内的行宫区域。

在当天的早朝上,大明皇帝朱简炎首先下达圣旨,宣布大明应天府新城正式完工。

同时正式宣布了主要宫殿的命名,仍然照搬原有紫禁城的名称。

正殿名为奉天殿,文常殿名为文华殿,武常殿名为武英殿。

后宫皇帝寝宫名为乾清宫,皇后寝宫名为坤宁宫。

太上皇寝宫名为仁寿宫,皇子、皇女住所名为春和宫。

两宫太后寝宫分别名为慈宁宫、慈庆宫。

其他次级妃嫔宫殿一如既往。

然后继续下旨,要求内阁组织协调朝廷各部,开始办公和住宿机构的搬迁公国。

并要求官营和皇家的客运和货运公司全力协助。

皇帝接近着发布了第三条圣旨,宣布正式的《大明建筑规格标准规定》从今日开始实施。

这个标准明确了大明民间建筑的高度限制为六十四米。

同时对其他的建筑总体的长度、宽度,单间房间和厅堂的高度、宽度、长度,都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相对现有的民间建筑而言,绝大部分数据都是非常宽松的。

应天新城将皇室和朝廷的官方建筑标准,相比以前拉高了一个巨大的量级。

即便是在朝廷官方建筑的基础上,再稍微降级之后作为民间建筑标准,仍然颇为宽松。

民间可以建设高度最多六十四米,楼层最多二十层的楼房了。

当然,按照朱靖垣当初的建议,这个最高标准是针对南北两京的。

其他低级的省城、府城、乡村的建筑标准,要在这个指标之上依次向下缩减。

这个规定在制定的过程中,已经在朝堂和民间广泛的流传和讨论过了。

大部分官员和贵族们不是完全满意,但也没有太过失望。

他们知道皇帝正在建造一个高的离谱的大殿,那绝对不是一百米两百米能打住的。

很多消息灵通的人士,本来准备囤积建筑材料,甚至准备大规模买地。

有足够商业头脑的人士都知道,建筑高度是会直接影响地价上限的。

一旦民间开始广泛建设两百米的高楼,那城市地价和房价也会蹭蹭往上飙升的。

其实相关消息传开之后,地价和房间就已经开始上涨了,只是因为还没有准确的消息,所以上涨的趋势比较缓慢。

结果在标准制定的时候,皇帝直接给出了一个大概框架,把建筑高度给卡死了。

民间建筑的限高标准,要按照朝廷正式办公楼的标准向下缩减,而不是按照皇帝的正式大殿向下缩减。

地价、房价、建筑材料的预期上涨幅度,很快就大幅度的同步下调了。

与原来的行情相比肯定是上涨了的,但却不可能涨太多了。

前期的投资不至于打水漂,但也不会赚太多了。

这三道圣旨都没有出乎臣子们的意料,做好了心理准备的他们老老实实的接旨。

大事宣布完了,皇帝开始带着大臣们讨论日常事务。

早朝结束之后,大明中央朝廷的搬迁工作也就马上开始了。

新城和旧城本来就在同一个城市,总共只有十几公里的路途,还有专门修建的快速铁路和公路连接,搬迁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到了安康十五年六月底的时候,绝大部分机构都陆续搬进了新城区。

朱简炎作为皇帝没有住进后宫核心区的乾清宫。

而是直接搬到了后宫区域北部的行宫区域,跟自己的父亲太上皇作伴去了。

安康十五年七月七日上午,大明皇帝朱简炎在新正殿升座。

这个新的一万六千平方米的大殿,比原来紫禁城奉天殿面积大了六倍。

大殿内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原本和文华殿类似,中间一个大型讨论台,周围摆四排座位。

只有九卿尚书级的官员,以及根据实际需要特别安排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会议。

现在的格局改成了类似后世大礼堂的模式。

正中间坐北朝南的位置,安置着两代皇帝的两个宝座。

和条几。

大殿内总共安排了一万个座位,环绕在皇帝宝座的左右前三面。

这种布局决定了不会再在这个大殿里面讨论实际事务了。

只会用于举行重大仪式,宣布重大旨意和命令。

以及直接对尽可能多的人员训话教导。

现在,有官职在身的宗室和贵族成员,大明中央朝廷的所有从五品以上官员,以及同级别的中央军事机构军官,皇室财团和大明财团同级别掌柜们,非常罕见的齐聚一堂了。

所有站在自己的位置前,对着台上的皇帝一起躬身行礼。

朱简炎施施然的在宝座上坐下,环顾现场的所有官员之后挥手示意。

典仪官大声宣布让所有人就坐。

新大殿安排音响和放大设备,所以不需要扯着嗓子喊话了。

今天这场朝见仪式,相当于确定迁都正式完成了,大明的朝廷正式挪到应天府新城区了。

按照绝大部分人的理解,皇帝稍微讲几句话,这次仪式性的拜见就该结束了。

臣子们都该回到自己的部门忙活自己的事情了。

刚刚办了办公区,应该尽快适应新环境,稍尽快恢复日常的工作。

皇帝真要讨论是什么大事,应该在文华殿召集九卿大臣、大学士们单独参与。

朱简炎在上面坐了一会儿,却只是安静的看着下方的人群,许久都没有开口说话。

当最前方的大臣们稍微有点疑惑的时候,朱简炎不紧不慢的从兜里掏出了一个信封。

也不交给其他人,而是自己打开信封,从里面抽出了一张纸条。

然后自己直接亲口宣读了纸条上的内容:

“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

这张纸条上只有这样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句话。

按照世祖光武皇帝留下的规矩,皇帝的传位诏书要尽可能自己亲笔写。

要尽可能提前写好,只要感觉身体不舒服,无论大病小病,都要马上写一份。

如果病好了之后,感觉对原有继承人还不满意,可以直接烧了重写。

为了避免某些情况下写不出太多字,要求诏书内容要尽可能的简洁明确。

关键是说明让谁继位就行了。

额外的夸赞、考虑、期许、要求之类的废话都不要写。

实际上,在原有的历史上,真正的老皇帝亲手写的传位诏书,也都非常的简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