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一十章 应对(1 / 2)

加入书签

京城里。

除了六部之外,还有各专务衙门,例如五寺等等。

不光是户部,各家各部,每年都因为辽饷,把家底都掏空了送过去,各个京官都苦不堪言。

连地方上,也都支持金州总兵之策。

以前史鼐要修堡,众人虽然不满,也无可奈何,因为拿不出解决办法。

各地都受辽饷之苦。

现在提出五年平辽的又不是普通人,而是屡次大败蛮族的金州总兵。

于情于理都可以相信此策,远比辽东经略苦哈哈的修堡垒要强百倍。

换个人提出五年平辽,可能会引起猜疑。

而金州总兵有这份资历,他提出五年平辽,一时间相应者众。

谨慎起见。

朝廷发去问辽东经略和辽东节度使李达祖。

二人早已知道唐清安之事。

他们虽然没有信心,但是对唐清安有信心,按照他的说法,四十万大军。

西路有锦州军,北镇军,朝廷援军二十万,东路军有金州军,镇江军,朝鲜军二十万。

看上去万无一失,本来还有畏惧于蛮族之危,可是偏有金州总兵出面。

有他在就给了众人信心。

因此史鼐和李达祖都认可了此军略。

天可怜见啊。

不光是皇上,连太上皇都忍不住露出笑容。

辽东之事,终于看到曙光了。

哪怕太上皇再如何视权利为第一位,也希望国内太平,到底是他的天下。

五年平辽。

金州总兵下了此军令状,那就没有忧虑了。

五年内平辽了,给他个金州节度使都可以,自然有新的辽东都司去制衡。

手段和当年对付辽东节度使一般无二。

虽然失去了军权,但是获得了家族的门楣富贵。

五年内不能平辽。

那么朝廷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出手,接手金州各地。

互市之事。

只是一个小的制衡,并不是多么重要的手段。

以金州贫困的财力。

了不起一年换个十余万石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金陵江南在国内,是可以管起来的。

因此太上皇默认了。

阁老们也很懂事,没有提起太上皇前番的言论,不论金州总兵的奏疏是啥先拒了。

只这五年平辽四个字,谁也不忍心拒啊。

加上朝官,地方官,勋贵民心所向,内阁就顺应了民心,同意了金陵,江南的商贾去旅顺互市。

海禁在金陵和江南开了一道口子。

金陵应天府知府贾雨村,推诿不过甄家和贾府,虽然知道会得罪其余地方同僚,仍然无奈上言。

“此地开了海禁专往金州,各处蠢蠢欲动,朝廷当下旨严令督促,祖制绝对不可违背。”

祖制当然不能违背。

因此朝廷立马下了公,严令各地严防海疆,特别是粤海将军最为遵守。

此事落地。

一个月后,金陵,江南的商船,从几艘,十余艘,几十艘的规模,出海到金州旅顺。

以粮食平卖,赚取水脚钱,然后以商品在金州贩卖,一部卖给军民,一部卖给金州官府。

没有沿途关卡税收,也不需要打点费用,而金州又不收税,因此一条新的商道逐渐成型。

每个月运到金州旅顺的粮食,高达至四五万石。

每个月多出来的四五万石粮食,加上朝鲜运来的十万石粮草,剩余的十万石粮草,答应十月前供给。

唐清安底气稍足,开始召集军将。

“根据情报,蛮族今年可能开始发动进攻,有可能打北镇,也有可能先打我们。”

将军的话音刚落,各将领严肃起来。

“军事上,先考虑最差的,如果蛮族先来攻打我们,北镇也牵制不住蛮族。

那么我们有没有信心,能挡住蛮族的攻击,保证后方的稳定。”

唐清安虽然料到蛮族会先打北镇,但是也不敢放松。

金州是无忧,镇江地利虽然不如金州,毕竟也要高墙可守,唯一担忧的就是长白山东岸各地。

这上千里的沿海地区,虽然有长白山为屏障,但是仍然有几路可以过大军。

一路是岫岩城,一路是凤城,一路赫图阿拉城。

长白山东岸各地虽然新修了城堡,但是并无法单独抗拒蛮族大军,没有援兵的话,城堡迟早被破。

而派援兵,则要和蛮族野战。

游击区的军队,在长白山区游击了一两年,靠着地利和民情,如鱼得水占据了优势。

但是放弃了游击,改为和蛮族硬碰硬,有没有这个底气。

唐清安一脸的担忧。

听到将军的问话,众将都沉默了下来。

就是报仇心切的李胜虎,也没有求战。

不是他畏惧蛮族,而是顾忌军队的战斗力。

“蛮族如果派五万大军,则我方能灭之,如果派十万大军,则我方能抗之,如果蛮族派二十万大军,则我方疲于应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