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九十五章 锁厅试-(挖坑)(2 / 2)

加入书签

诗词自不用说,盛长槐这方便还没怕过谁,时文也是命好,之前盛长槐练习过这类似的题目,算是押题压中了,时文考完,盛长槐就松了一口气,他现在的时文,算是他的短板了,虽然很优秀,但是比起诗词和策论来,确实是差了一些,现在可好,时文反倒是盛长槐用时最短的,笑话,经过海家兄弟指点过的,不过是重写一遍罢了,这也算正常,毕竟圣人经典就那么多,每年都有压中考题的考生,只不过今年轮到盛长槐了,不过也跟海家兄弟有关系,这几人都是身经百战之人,翰林院本来就有注视典籍的职责,又知道今年的考官名姓和喜好,压中题目的概率自然比其他人高多了。

“秦之克并六国,其原因益有数端。。。。。”

案卷总算发下来了,盛长槐伸了伸懒腰,拿起卷子心中默念,果然,早就听海师兄说今年的主考官特别推崇苏轼的父亲苏洵,当年先帝征辟苏洵的时候,他在其中的作用很大,他推崇苏洵的原因,便是因为苏洵的《六国论》,想不到时隔多年,苏洵已逝,此人做到了会试主考官的职位,有一次出了类似的题目。

“这是要写六国论吗。”

后世点评《六国论》的文章很多,盛长槐倒是不慌,只不过,本朝写过《六国论》的人虽然不多,但也有一些,在把它放到科考里面,难道仅仅是因为考官的喜好吗,盛长槐心中有些疑虑,主考官虽然有命题之责,但科举乃是轮才大典,能做到这样高位的人,又岂是泛泛之辈,拿自己的喜好来做为科考的题目,不怕被人弹劾吗。

“事情没那么简单。”

盛长槐心中暗自想到,当年苏洵《六国论》,甚至大苏和小苏两兄弟同时写《六国论》,父子三人因此得了三苏的美誉,他和三苏算是有点交情,自然了解过三人撰文的背景。

“难道是因为增加岁币吗?”

盛长槐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当年和现在的相似之处,当年先帝在位,连年边衅,大宋财政困乏,疲于战事,为了让大宋百姓得到修生养息的时间,不得不增加岁币,以换取宋辽边境的和平,今年和前世历史不同,前世自从先帝增加岁币之后,一直到靖康之变,都在没增加过,当年先帝不过增加到三十万,比前世少了许多,还因此被文坛大骂失了颜面。M..

三苏的《六国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不过这样的论述,肯定会得罪官家和朝中重臣,难道主考官竟如此头铁,又要引起轩然大波吗。

“不,不是这样,能进会试者,没有泛泛之辈,主考官是先帝所定,考题也是经过官家御笔钦点的,自然不是主考官的一己之私。”

会试考题虽然由主考官所出,但并非只出一题,至少要出三到五个题目,然后由官家御笔钦点一个自己青睐的,今日考题自然也是一样。

盛长槐想到这里,惊出了满身大汗,这个题目乃是个大坑啊,如果盛长槐参考前世点评苏洵《六国论》的思想来破题,那么文章的立意自然脱离不了苏洵的《六国论》。

苏洵原文是怎么写的。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大宋当年在西夏连续败了三次,北辽在一旁虎视眈眈,不得不增加岁币,当年先帝和当时的大相公,可是在民间差点成了昏君奸臣的代名词,苏洵当年做出《六国论》,何尝鄙视指着当权者的鼻子在骂他们丧权辱国。

幸好先帝是个仁厚的性子,并没有追究文坛士子的罪名,不过,盛长槐心中其实有个猜测,以苏洵的文采,为何竟然没中进士,三字经里面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难道是真的不,其实不然,苏洵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才名,不过是他的名作基本都是二十七之后,这是盛长槐从海家兄弟那里知道的隐秘。

就连先帝那样的一个仁君,也让这样一个大才子多年没考中进士,或许还有当年大相公一党的缘故,现在的官家,根据盛长槐的理解,可不是大度的人,韩章韩大相公更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物,他们把这个作为题目,实则是给这届考生挖了一个大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