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六章 小后宫(2 / 2)

加入书签

“我李氏眼下已经五代为官,你这一辈中,你行大又争气,将来家族基业必然传给你,我李氏的荣辱兴亡也要靠你,想要掌好舵,智慧与心胸缺一不可。”

“能得爷爷教诲,孙儿受益匪浅。”

半个月的时间过的飞快,眼瞅着就要到了临别前夕,李传家特意将李青舟接回到祖宅耳提面命。

“你初入仕途年岁尚浅,这个时候,家族会给你助力,就像当年你三叔一样,家族全力扶持加上鸣儿自己也争气,如今便做到了鸿胪寺卿。

现在你入仕,你三叔也会全力帮扶你,这便是还了家族的恩,我们身为李氏子孙都应该如此,享受着家族荫庇的同时再给后人铺平道路,如此循环罔替,家族才能经久不衰、世代昌盛。”

李传家虽已年近七旬,但年岁上的老迈并不使昏聩,反而随着岁月愈发的高瞻远瞩。

“老夫已经退了,朝堂上的很多事不能直接插手置喙,唯一能帮你的,便是这微不足道的经验了。”

李青舟惶恐不已,连道。

“爷爷言重,孙儿几欲日日侍奉爷爷膝下聆听教诲。”

“难得你爱听老夫念叨,老夫便多说几句。”

李传家倾囊相授,侃侃而谈。

“待得你入朝,先入翰林院为翰林郎,莫要小觑翰林院,这地方,很锻炼人。”

说至此,李传家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缅怀之色。

“翰林院,朝野谑称为小后宫。”

小后宫?

李青舟还是头一回听到这种说法,有些想笑生生止住,只专心听李传家继续向下说。

“何谓后宫?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整日之间尔虞我诈为的就是侍奉君王,得君王之欢心,故此千百年来,后宫之争不比朝堂党争要差,甚至犹有甚焉,都一样的你死我活、分毫必争。

而翰林院同样如此,每三年一次科举,便是增补数百翰林郎,翰林郎的数量可比君王选秀入宫的嫔妃要多得多,这些翰林郎该怎么争前程?

外放为官、一任县令是翰林郎出身的一种途径,但天下的县就这些,很多县令无法升迁,一做就是几十年的比比皆是,地方县令若是不挪位置,你们这些翰林郎又去哪里呢。

因此翰林郎们便只剩下另一个途径,得到君王的赏识,直接从翰林郎增补入朝。

六部五寺都察院尚宫台便是翰林郎们挤破头的首选,比之外放县令要好上太多。

甚至运气再好些,直接从翰林郎做承旨郎,近前侍奉君王,自此扶摇直上九万里。

可翰林院内经年累积,如今已有数千翰林郎,如何能得到君王的赏识?

这便要争宠,嫔妃以容颜取悦君王,翰林郎们便要以文章取悦君王,诗词造诣无不登峰造极。

你的文采不菲,但真进了翰林院也不过中上之姿,想要出类拔萃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想要尽快离开翰林院真正步入朝堂,便需要得到朝堂大臣们的赏识。

没有君王的恩宠,若是能得到六部尚书的赏识也是极好的事,因此翰林院上下,终日所争的,便是和后宫嫔妃一样,图一个‘侍寝’的机会,故而称之为小后宫。”

李青舟瞪大了双眼。

原来,翰林院是这样的。

本以为是文采荟萃的儒学圣地,却没想竟也难逃政争腌臜。

小后宫?

这可真是。

太有意思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