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3章 密约(2 / 2)

加入书签

接下来,大唐要面对的敌人,可不是区区的几万人,能够料理的。

为什么当下大唐,要在东欧保持守势,与三国同盟商量,在几年内不发起进攻?

就是因为,大唐上下都清楚,兵力不够。

二十万府兵,分布在广袤的领土上,还有要几年内,将家搬迁到东欧,然后安下来。

靠着上番的十万府兵。

在东欧撑死也就是集中五万人马。

五万人马,即便是能够打下地盘,也守不住啊。

何况,他们连罗刹国当地,也没彻底的消化掉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今,与准噶尔汗国,缓和关系,一下子就能够为大唐,解放出来三万人的精兵悍卒。

这如何不让,李岩重视?

这也是为何,葛尔丹能够轻松的觐见天子,出现在朝堂上的原因。

此刻,只听李岩道。

“与准噶尔汗国,秘密达成和约,我们便可以,省出数万的兵力了。”

“这几万人的兵力,用在他处,岂不美哉?”

“这……”

李来福犹豫了下,诚然,李岩所说,是颇有道理的。

他思考了一下后道。

“丞相,可万一准噶尔汗国,在和约缔结后,偷袭我国呢?”

“哼哼。”

李来福的问题问罢,李岩顿时冷笑一声。

“这也得看看,准噶尔汗国,有没有这个实力,就凭他们那点兵马,咱们不去找他们的麻烦就行了,他们岂敢,找咱们的麻烦?”

“若非他们占据的地盘,实在无甚油水,出兵花销又大,而且其主力难以寻觅,我大唐早就将他们击破了,岂会留他们,继续苟活到今日?”

“况且,历来貌似,也并非是准噶尔汗国,偷袭我国,而是我国偷袭准噶尔汗国……”

呃,貌似还真是这样。

准噶尔汗国是一直挺老实的,他们先是被大唐帝国一个突袭,丢到了西域天山以北的祖宗之地,被赶到了楚河流域。

最后,在巴图尔珲台吉的努力下,靠着暴打哈萨克,获得了一片容身之处,然后,以巴图尔珲台吉的努力下,大唐帝国跟准噶尔汗国缔结了合约,双方还交换了一部分的领土。

在这样的情况下。

双方开始了几年的和平。

结果,这和平没持续几年,大唐却又对准噶尔汗国发起了特别军事行动。

突袭了准噶尔汗国,一下子,把哈萨克给夺走了。

无奈之下,僧格也就只得,带着部众仓皇北逃到了西伯利亚,直到当下……

从这些过往的例子来看,貌似在与准噶尔汗国的交往中,大唐一直都是蛮横不讲理的那一个啊……

这倒也正常。

准噶尔汗国一直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弱势的怎么可能会主动的找强势一方的麻烦?

除非,这个强势的一方,遭受到了某种危机,不再强势了一样。

硬要说准噶尔汗国主动挑起战争,那不用说,就是赤裸裸的污蔑。

大概就跟日本鬼子说常凯申挑起中日战争一样荒唐可笑。

属于强国对弱国的污蔑。

李来福缓了一阵,消化了这个道理,他点了点头。

“那就依丞相之言,跟准噶尔汗国,再议和约。”

“皇爷,不能够是和约,是密约。”

刘芳亮提醒道。

“对对对,一定得是密约。”

李岩重重的颔首,然后解释道。

“这个和约必须得在私底下议成,表面上,我们两国还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要不然,朱明那边,知道我们跟准噶尔汗国议和了,少不得要挑拨离间。”

大明朝可是个搅屎棍,大唐对其,可是不得不防。

……

葛尔丹的大唐之行,就这么的轻松顺利的完成了自己此行的目标。

成功的,获得了一份唐准互不侵犯条约。

这份条约的约束力实际上并不强,但是,在大唐并力西进的这个关键节骨眼上。

只要准噶尔汗国,不主动的挑起事端来。

那么,两国绵长的边境上,战争却可以停止下来了。

准噶尔汗国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在西伯利亚休养生息,坐观时变的大好机会。

而大唐帝国,也可以省出来数万大军,用以更重要的欧洲。

去欧洲征战沙场。

这是一份双赢的条约啊。

不过,李岩并不知道,这个葛尔丹是包藏祸心的。

他虽然与大唐签订了密约,但他并没有,放弃其他的外交活动。

在跟大唐签订了密约后,葛尔丹这个活佛,就像是后世,喜欢满世界溜达,搞事的秃驴们一样,又开始了新的行程,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华沙……

准噶尔汗国,要在三国同盟,还有自卫同盟之间,两边站队。

不只是两边站边。

他还要跟两边的各个势力,都建立起来联络。

葛尔丹十分清楚,这场在数年内,会打响的大战,将是蒙古帝国,最后的复兴机会。

一旦错过的话。

那么,蒙古人将再无兴盛的可能了。

当葛尔丹正致力于复兴蒙古帝国,而奔走于欧洲,借道大唐,向华沙去时。

华沙。

卡齐米日国王,正在秘密的检阅着军队。

这支军队规模并不大,只有五百人而已。

三百士兵,两百内卫。

眼下,悉数穿着崭新的黑色军服,肃立在黑夜里面的操场上,空气里,都凝固着一股肃杀的气息。

在这天的凌晨,华沙略显寒冷的风儿吹拂。

卡齐米日国王,戎装在身,腰挎着利剑,骑着一匹白色小母马,一脸威仪的,检阅着面前的五百人。

这五百人,都是卡齐米日,精挑细选出来的士兵。

他们事先都进行了严格的甄别,绝对可靠,绝对放心。

如今,这五百士兵,就是将下来,发动对贵族们的夺权政变的主力。

古往今来,政变这种事,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动用太多的武装力量。

相反,只需要极少数的武装力量,在关键时刻,发挥得当,就能够取得成功,反之,倘若动用的人手太多,那反倒容易失败,因为人多嘴杂,指挥链条又太长,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太高。

反倒是精心谋划,只要少数人参加,甚至只有几个,十几个人参加的政变,其成功的概率,要显得稍高那么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