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8章 分类方法(1 / 2)

加入书签

从翰林院出来,朱高炽直接进内阁找解缙。

永乐大典才是解缙的主要工作。

这部帙卷浩繁的图书,几乎动用了帝国的全部力量。

每日里光是献书的人足足有几十,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

而且自从去年八月宣布此事以来,从来没断过。

浙江姚家一次性捐献图书两百卷,诸暨温家献书两百二十卷……

类似的名单还有很多。

朱高炽进入编纂永乐大典的卷房,满屋子都是纸味儿,有些纸不知放了多少年,一股霉味。

房间两侧都是架子,架子上堆着高高的书籍,几乎充满,把框架都给淹没。

正中间放几个大箱子,全都是书,解缙正指挥众人把书搬出,分门别类。

解缙见到朱高炽急忙见礼,朱高炽摆摆手,绕过地上的书,皱眉道:“怎么这么乱?”

“书太多,不好找。”解缙满头大汗。

朱高炽道:“这书还是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的吗?”

“是,自古以来皆是这么分。”

“墨子属于什么?”

“子类。皆为诸子百家之作。”

“九章算术呢?”

“也是子类。”

朱高炽皱眉,经史子集四种分类办法,最早确立在隋朝,这种分类方法如今已经不能满足大明的需求,比如《算经》类,要归到子部,与兵法书,道德经之流弄到一块,明显不合理。

当然这种分类办法是儒家从自身角度出发确立的。

比如经这一项中,连《诗经》都包括。

《诗经》其实是古代民歌总集,明显应该划分到集类,但却归于经,就是因为《诗经》也被认为是儒家经典。

了解永乐大典的进度,更加叫人不满。

进度过慢,史部目前才核对到《晋书》,以这种速度,猴年马月才能搞完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问题还不止这些,进度问题只是表象,单单半天的转悠,听从建议,朱高炽就从中起码找到了三条深层原因。

第一是数目过多,永乐大典荤素不忌,除少部分禁书外,其余书籍都收。

子部成了大杂烩,文集、诗集以及写的批语评注,都可以归类于子集,这就导致子部帙卷浩繁,光是理个头绪出来就得花费大量时间。

经部更离谱,因为除十三本经外,还有大量后人写的注释、注解等等。

这部分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为不是所有注解都能录入,需要仔细鉴别。

儒家中存在着派别之争,濂洛关闽四门互相不对付,各自使绊子,导致进度极缓。

第二就是分类不明。

四部各有一个负责人,然而除经、史类外,子、集两部的负责人根本难以精通所有学问,这是刻意拔高儒家的后果。

这就导致子、集两部没有个真正可以解决争论之人,稀里糊涂,进度也比较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