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6章 名曲(1 / 2)

加入书签

裴阳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这第一句裴阳就作了一些改变,霓裳乃是华贵之裳代表大雅,自有《霓裳羽衣曲》。

绿腰乃是小家之装,代表小俗佥风铎。

雅俗结合,正可谓是上等佳曲。

想到这些,裴阳不禁想到前世的一首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虽是与台上表演者刚刚一曲意境不同。

但在形式上,可称异曲同工之效。

那些人听了裴阳的这几句词,都是正眼瞧上了裴阳。

虽说这位年轻的小子面相不怎么熟识,但这词才与对曲艺的欣赏水平,还是有些来头的。

裴阳继续念:“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便是此句,就是前世的千古名句了。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琵琶的高超之技,而是曲艺人本身的表达功底。

李曼语弹琴,更多在于构意。

知音者,能亲切的听出她想表达的东西,是个人的音乐。

而这位表演者,是构形。

给一个平台,想你所想,思你所思,便是成了大众的音乐。

裴阳评断到这儿,场间的人表情已然从惊喜变成了敬佩。

在他们看来,这位年轻的小子,不仅仅是有才学那么简单了。

裴阳作最后一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裴阳语罢,场间不绝有欢呼鼓掌声。

“好!”

“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真是妙到了天上去!”

“听此一曲,听此一词。痛哉!快哉!”

词不以华丽辞藻闻名,而是以情动人。

故场外的那些常人听此一词,也是格外震撼。

更有感同者,此刻已经在掉着眼泪。

裴阳一词作完,场外场内皆是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此刻这一首曲子,却是被裴阳推上了新的高度,正可谓有锦上添花之妙。

场上的面纱女子在裴阳的词间呆滞,一时间有些沉寂在裴阳的词意间。

音乐本是共通之物,她的曲子间自来都是有不少感同之人。

但何曾有人感怀到如此地步,一首千古妙词就此作出。

辞藻间感情真挚,用词真朴,传达的意境甚至填补了曲子的空缺。

如果说还是有人不擅以音律,但听了这首曲子又听了这首词,可谓是堪堪画面直面袭来,胸中感情如汹涌潮水,正是天作之合。

这位年轻的青年,却又对词、对曲有这样的造诣。

说是知音,胜过知音。

就凭他填补这曲子的空缺之处,她就可称这青年一句先生了。

裴阳的目的,自然就是词曲结合,拉低音乐的欣赏门槛。

或者说把曲子嚼碎了,喂给民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