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五十章 博弈论的用处(2 / 2)

加入书签

“来,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苏璟拿起一个月饼说道:“现在我手里有一个月饼,你们都想得到它。”

“如果两两为一组进行游戏,若是双方都选择分享,那么这块月饼就一分为二平均分配,若是有一个选择分享而另一个选择独吞,则独吞的人获得全部,若是都选择独吞,那么两人半点月饼渣都得不到,在选择之前你们可以沟通交流,你们都会和对方说些什么。”

苏璟的话音刚落,朱樉便说道:“那我就告诉对方,大家一起选平分不就好了。”

朱棣摇头道:“想要月饼就得选独吞,不然对方选了独吞,那自己就什么得不到,我就告诉对方我要选独吞。”

朱樉看向朱棣道:“四弟,那你这样可就什么都得不到了,两个人一个没有。”

朱棣回答道:“没有就没有,我是不会将希望寄托在他人的选择之上的。”

简单而干脆的回答。

朱樉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苏璟看了朱棣一眼,这个老四,倒是一个强硬派。

朱标说道:“苏师,学生以为好言相劝是最好的。”

朱棡则是回答道:“我觉得四弟说的有道理,不过得给对方一点希望,比如我独吞拿到了月饼之后,分一半给对方。”

朱樉听到这话就笑了:“三弟,你这话说的,别人那也要相信才行啊!要是你不分,那不是啥都没有吗?”

朱棡点点头道:“是的,我不分,啥都没有,但我选独吞了,你选什么都是什么都没有,你会不会赌一把看看我的信誉呢?”

这.

朱棡这话,直接让朱樉愣住了。

他代入了一下,还真是老三朱棡说的那样。

一旦对方要死选独吞,自己的选择就只有相信后者不相信对方了。

苏璟听着老三朱棡的回答,内心也不由的多留意了几句。

这个朱棡,脑子转的真的挺快的。

但单次的选择里,他这个答案基本上就是最正确的答案了。

“不错,说的很有道理,在这样的选择里,单纯的信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一场博弈,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苏璟看向几人道:“那么你们认为,如何改变,才能让你们彼此间生出信任来呢?或者说,选择一个对大家彼此都好的结果。”

苏璟的问题问出,这几位皇子再度陷入了沉默之中。

不过片刻,朱橚开口道:“苏师,学生以为只要月饼足够多,而我们之间进行的这场游戏次数也足够多就行了。”

“哦,说说看,为什么?”

苏璟面带微笑,朝着朱橚问道。

朱橚回答道:“单次月饼的选择,自然是独吞最好,但若是参与的人够多,月饼也够多,那么独吞的人,自然不会有人和他玩下一次,而选择平分的则可以找到另外的一个对手继续玩下去。”

“只要能想到这一层,那么最终所有人为了能一直获得月饼,必然会一直选择平分。”

别看朱橚年纪小,但这话一出口,也是让在场一众人都凝眉思考了起来。

增加次数便够了。

“很好,牛肃,你说的很对。”

苏璟赞扬道:“这便是对于博弈论的应用了,生活中的博弈是复杂的多元的,单次的博弈为了个人利益,选择背叛是最好的结果。”

“但一旦将博弈的次数拉长到足够多的次数,博弈的目的就从为了获取眼前的利益而变成了长远的利益,自然而言也就趋向于对集体利益最好的选择了。”

“在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东汉末年,三国争霸,就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论体现。”

“诸葛孔明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下,一眼就看出了联吴抗曹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所以亲自出面游说联盟。”

“然而东吴之人却是目光短浅,屡次为了自身利益败坏盟约,导致联盟名存实亡,最后被曹横扫。”

“若是东吴能用博弈论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便能明白,蜀吴的利益高于吴国一国的利益,只有联盟,才能唯一的出路。”

“可惜,历史的发展已经说明了一切,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清晰的头脑的。”

苏璟话头一转,便转到了三国争霸上,关于三国的历史,这些皇子们倒是十分的熟悉。

这个例子一说,立马就让他们认识到了博弈论的重要性。

“原来蜀吴联合,也能用这般理论来解释么。”

朱棡喃喃自语,只觉得苏璟所说的理论,竟然无比的贴切。

这事,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苏先生大才,学生懂了。”

朱棡朝着苏璟认真拱手道,脸上满是崇敬之情。

“苏先生学识渊博,学生拜谢!”

其他的皇子们也是一一朝着苏璟躬身谢过。

这博弈论让他们感受了不一样的东西。

苏璟笑笑,应付这些孩子,自己这点半吊子的水平,还是可以的。

不过他并没有注意到朱元璋此时也在细细的品位着苏璟所说的博弈论。

要说三国历史,朱元璋可是看了很多遍,刘伯温也为他讲解过。

蜀吴联合那是因为唇亡齿寒,必须联合才能不被曹操吞并。

吴国的短视背盟也是被刘伯温痛批,但并没有讲的很多。

虽然朱元璋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但苏璟用博弈论这番讲述,新颖的同时,也让人更容易的理解了其中的关系。

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在博弈面前,选择个人利益导致集体利益受损,但博弈的结果,还是选择个人利益。

苏璟对于这政治关系的理解,让朱元璋大为感慨。

他越看苏璟,那是越发的中意。

这样的人才,的确就是辅佐朱标的最佳人选。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