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 稳赚不赔零风险项目(1 / 2)

加入书签

刘昊天就拉家常似的,把自己找农科院博士研究土地的事情说了一遍。

“为什么要种植药材呢?因为这个项目可以给我们长时间创造收益。”

“关于蔬菜基地,我看零散基地原本没有错,但管理不一样,菜未必出效果。”

“黄鳝的话,你们试想一下,每天几千斤的产出,桃源村能有多少黄鳝?”

“所以,咱们桃源村,需要一个长期性创造收入的产业,那就是药材种植。”

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听懂了,人家昊天老板表达就是不一样嘛!

马上就有乡亲们开始互动:“昊天,你觉得种植药材,比种粮食更挣钱么?”

刘昊天笑了,反问道:“我就试问一下,大伙儿这些年种粮食,有挣到钱了吗?”

现场几百号人,全都摇头叹息,这年头,谁还能种粮食挣到钱了?

多年前,人们靠山吃山,种粮食是为了养家糊口。

但现在男人们都有门路,要去沿海一带的大城市去打工挣钱。

原本很多耕种的土地都开始面临丢荒,无人过问。

每家每户老人和女人,在家也就种植附近的土地罢了。

而且,桃源村人们都习惯了广种薄收,如果非要计算成本,种粮食其实是折本的。

因为一块贫瘠的土地,收成就算全卖了,也抵不过化肥钱和人工钱。

这还是把人工钱计算成一个工程100元的低成本。

其实也就是这种现状,刘昊天觉得动员乡亲们种植药材是最有利的。

“既然种粮食没法挣到钱,咱们为什么不转变思想观念,尝试种药材呢?”

刘昊天大手一挥:“这样吧,目前愿意种药材的举个手示意一下。”

现场几百号人,有人开始蠢蠢欲动,但看到别人没有举手,也就都保持观望状态。

甚至有个大爷上前一步说道:“刘昊天,我算是年纪较大的,我说两句吧!”

“嗯,王大爷你请说,咱们听着呢!”刘昊天并不意外,乡亲们其实很难接受新鲜事物。

说难听点这叫劣根性,说好听点就叫意识不到位。

“咱们村,祖祖辈辈都是种植粮食的,并且以玉米额土豆为主,这没错吧?”

“自从我记事以来,这七八十年间,发生过很多灾难灾荒,所有人都过的水深火热。”

“但不管怎么样,桃源村的人们,自给自足,地里的粮食还是能够保命的。”

“刘昊天,我不是阻拦你要搞什么产业结构调整,这事儿我老头子也听过。”

“国家的政策咱们没的说,那肯定是好的,只是真要种草药,这里就有个问题。”

“比如说,种植中草药失败了,那乡亲们吃啥?来年土地还能用吗?”

王大爷此话一说出,现场就有一半以上的人跟着附和。

刘昊天不慌不忙,说道:“其实这个担忧,大伙儿没有必要,真的没有必要。”

顿了一顿,刘昊天耐心地解释,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政策,是政府扶持的项目。

对于乡亲们来说,其实也就是提供土地和劳力,然后就是坐等受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