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排众议光华挺蔡京(2 / 2)
门下省给事中肖永健附议,说:“皇上青春方壮,正是创业进取的时候,我们为能在徽宗朝效命而自豪。可是,如果朝廷只为满足自己的一点私欲、或者虚荣心,而大张旗鼓搞工程建设,这显然不妥。景灵宫不同于画院。画院是一项文化设施,他承载着大宋的历史和文化。而景灵宫是祭祀先皇和祖先的宫殿,有现成的并且一直在用,对破败的地方进行修缮当无异议,再建新的不就是劳民伤财么?。”
这两个大臣的发言,令徽宗一时无言以对,蔡京也张口结舌。朝堂上一时陷入了静默。此时,又有三位大臣附议,支持他们,并且还有多人在左顾右盼,这些人基本是见风使舵者,如果附议的人多,反对另建景灵宫的人势盛,他们就会公开站出来助力。显然,两大臣的发言切中了要害,并且与他们持相同观点者不在少数,若这种情况不能快速改变,蔡京的方案就会被推翻。很多人看到,徽宗和蔡京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既尴尬又不安。特别是徽宗,扶着御座扶手的两手已经开始发抖,显然十分焦急。虽说,只不过是因为一个宫殿的建设问题,并非什么特别重大的事项。但这是徽宗亲政以来,第一次把已经首肯了的事情拿到朝堂上来,让大臣们共议,倘若被大臣们在朝堂上推翻了,皇上的脸面往哪儿搁?不就等于把皇上的尊严扔在地上踩踏?所以,事情不是特别重大,但性质却极其严重。
正在此时,杨光华站了起来。前面咱们说过,按照杨光华的秘书身份和朝廷有关规定,杨光华刚做秘书时,只负责记录,没有资格在朝堂上发言。但自从杨光华提升为正二品官员之后,皇上已经有特别圣旨,杨光华有了在朝堂上发言的资格和权力。当然,杨光华自己心里有数,在朝堂上从不轻易说话。但此时,他看到皇上已经被架在火上了,马上就被烤着,因此,他才不得不站起来,说道:“皇上,臣有话说。”
徽宗一听,双眼顿时唰地射出两道强光,立即说:“快说。”
蔡京和所有大臣也都把目光聚到了杨光身上。杨光华得到皇上的恩准,便侧转身体,面对皇上和朝堂上的大臣们,用既清亮又沉稳的语调说道:“二位大臣的看法没错,你们的分析也是对的。”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这一停顿不打紧,徽宗的脸色顿时又暗了起来,眼光也开始看着杨光华快速地游移着。许多人脖子伸得长长的,跟受了惊吓的大白鹅似的,呆呆地盯着杨光华。
朝堂上的这一切,尽在杨光华视野中。他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皇上,我想特别说明一点,新建景灵宫,完全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咱华夏子孙,是炎黄子孙。而黄帝,是赵姓始祖。也就是说,咱们大宋万千子民能够安居乐业,大宋江山能万世永固,全靠黄帝的庇佑。倘若咱们大宋朝廷和全国官民不能好好对黄帝尽孝道表忠心,黄帝一定不高兴,也就不会再给咱们提供庇佑和保护。试问:黄帝都不庇佑保护咱们了,咱们还怎么生活、怎么发展、怎么稳江山求勃兴?而景灵宫远在仙源县。一旦在皇上重大节日和重要日子,皇上要亲自前往景灵宫祭祀和朝拜的时候,遇到恶劣天气,或雷雨暴雪、或大水断路,岂不会耽误大事?特别是五年一次祭拜黄帝,每年太祖的忌日,要先往东六百多里到景灵宫祭拜,再从仙源折返,往西九百多里去先帝陵祭拜,每次从启程到回京,全部路程要一千七百多里路,耗时大半个月,遇到天气不好就更难说了。如果在京城再建一座景灵宫,权且就叫景灵西宫吧,凡需要在景灵宫祭祀的,半天就做好了,既便利又节省时间;这样就只有祭拜太祖需要去京外,而从京城去先帝陵,往返快则五天,最慢用六七天也就办好了。我这还没说,每次到仙源景灵宫祭祀和祭拜时劳师动众的费用。可以说,新建一座景灵宫,全部费用顶多也就相当于前往仙源一次的费用吧?所以,如果单纯从费用上,请大家算一下就明白了,新建一座景灵宫是划算的,也是节约的,绝不存在浪费和铺张之说;而从尊孝黄帝及先帝的便利角度说,更是非常必要。皇上,众位大臣,以上是臣的一已之见,请皇上定夺,众位大臣参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