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9章 蔡京矫诏陷害忠良(1 / 2)

加入书签

听了杨光华这番话,蔡京心里更加有数、有底了。他想,朝政大权,皇上虽然是放给了杨光华,虽然没有直接把皇权放给自己,很多事情,他这个宰相还要去请示杨光华,但按杨光华的说法,那都是形式,都是过场,以杨光华的性格、胸襟和格局,不就是间接放给了他蔡京吗?真正当家说了算、定了干的,还是他蔡京!

第二天,蔡京就在早朝上宣读了那份诏书,并宣布了对鹿敏求等三名官员的处分决定。顿时朝堂上议论纷纷。本来自从皇帝下诏要禁行元祐律法、效法熙宁变法,就已经在朝野产生了轰动效应,紧接着又对当初响应皇上号召,上书朝廷提出意见建议的人做出处分这件事,各层各级官员还是没有料到的。但尽管如此,这份诏书下发之后,反应既不多么强烈,也没见到朝廷上有多大的风雨。蔡京由此意识到,真的到了他大展身手的时候了。他想起了自己在哲宗朝的种种难堪和憋屈,又想到了那些在哲宗朝混得风生水起的官员们。“现在,天下是我的了,这笔账一定要算!”他在心里想,“我敢说,谁都没有我现在的权势和便利条件。不管想做任何事,只要跟杨光华说一声即可,根本不需向皇上禀报。而杨光华却是个聋子的耳朵--摆设。我现在才是大宋朝真正的主宰。”

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七天后的上午,他带着准备好的材料,来到了杨光华的办公桌前。

蔡京向杨光华点点头,同时微微躬一躬腰,算是自己礼到了。杨光华呢,则是站起身来,也对蔡京点点头,微微一笑,同时右手像打招呼似的轻轻摆动一下,也算是回了礼。杨光华自然知道蔡京来干什么,因此两人打过招呼,杨光华就来到大殿门口,咳嗽一声。杨戬听到杨光华的咳嗽声,急忙跑进大殿。杨光华回转身,向蔡京使个眼色,两人便来到了大殿休息室。

两人落座后,杨光华问道:“宰相,有何事相商啊?”

蔡京就从袍袖里,抽出了他拟好的诏书草稿递给杨光华。杨光华接过来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蔡京所拟写的这道诏书草稿规定,司马光等二十一人的子弟,不得在京师担任官职,杨光华看到这二十一人当中,除了李清臣、邹浩、张顺民三人,其他的人都已过世,而他们的子弟却受到株连,不许在京城担任官职,而只要不让他们在京城担任官职,就等于也不能在京城居住,这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并且这样的手段未免有点卑劣。杨光华就问蔡京:“宰相啊,这里面的二十一人当中,据我所知,只有三人还在世,其他的不是都过世了吗?”

蔡京用冷峻且严肃的语气说:“不错,司马光这些人早就过世了。但是,他们的子弟在京城都还担任重要的官职,他们不只是占据着职位,更重要的是,他们随时都可以兴风作浪。为了杜绝后患,这些人不能在京城待下去,必须把他们赶出京城。”

杨光华听着蔡京的解释,就在心里掂量,蔡京的这一做法显然是官报私仇,借助皇上的手来惩处他的政敌。政敌已故者,就拿他们的子孙来煞气。如果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真心为国的角度,这实在是昏招,也是恶招毒招。徽宗用了这样的宰相,而这样的宰相又一心要让正直之士和正派的官员既不得善终,也不得好死,即使他们的子孙也不得好活。这实在是杨光华想也想不到的。由此他不但佩服蔡京,而且感谢蔡京。正是蔡京的这些做法,对他的帮助和启发,既是一般人所不能比,也是许多人所想不到、干不来、更干不成的。杨光华心里高兴,但是脸上却异常的平静。看了蔡京一眼, 又装模作样的仔细看了一遍诏书草稿,才说道:“宰相虑事儿,就是周到长远深刻呀,无怪乎皇上那么信任你,那么器重你呢。我没有意见。要不,我们去见皇上?”

显然蔡京没想到,杨光华会这样痛快。他原以为杨光华要么会阻拦,要么会把他所列的这二十一人,挑出几个亲朋好友什么的,那样,他蔡京也不会说什么。可是杨光华什么都没做,反而对他大加赞扬。这大大的出乎蔡京的意料。但蔡京又想,毕竟年轻啊,皇上和他两个人都才是二十岁的小伙子,能懂得了什么?我蔡京随便扔出一招,就够他两个喝一壶、够他们忙乎半天的。如此想着,就跟杨光华一起来到皇上跟前。徽宗正在写字,似乎写的很投入很专注,对两人的到来丝毫没有感觉似的。蔡京不等杨光华开口,就先亲切又温和地叫了一声“皇上”。

徽宗头都没抬,仍然全神贯注写他的字,只从鼻子里哼出来了三个字“什么事”?

蔡京接上说:“我们拟了一道诏书草稿,是关于元祐时期,几个大臣他们的孩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