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六章 中山世土(1 / 2)

加入书签

尚熙的要求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也不算过分,任何一个外国使团看到在南京的朝鲜领事馆,都会产生“也想要一个”的想法。

常镇业和李书同也都赞成,到琉球的都城首里设一个领事馆,因为琉球现在还是大明最重要的硫磺供应方,如果能够及时了解琉球的硫磺生产情况,并且搞清楚琉球的物价变化,便能更加多快好省地购买硫磺。而且,琉球对大明和萨摩藩双重称藩的问题,迟早要解决。萨摩藩在琉球有在番奉行,大明却连个眼线都没有,有些说不过去。

只是,琉球国家太小,人口太少,在南京根本没有一个侨民,如果把领事馆设在南京,简直就是摆设,显得毫无意义。林樱于是建议,不如让琉球人把领事馆设在福州——琉球的汉人主要都是福建人,和福建的商贸往来也占了琉球与大明贸易的绝大部分,领事馆设在福州,可以说最方便有效了。

常镇业马上对林樱的想法表示赞同:“之前我们清退耿精忠在福州的资产,福州内城几乎被我们全部清干净了,里面现在只有几百原属耿精忠的福建士兵和奴仆居住,做些小生意之类的营生。我们可以划出一块地来,不但供给琉球人修领事馆,还可以为他们修一座书院,供他们的子弟来大明留学。”

“有道理。福州内城的地皮不如杭州这般值钱,多给琉球人一点也没关系。”毛渊明也感到完全可行。

于是,毛渊明请来尚熙、毛见龙、梁邦翰等人,又请唐云沛取出福州城的规划地图,为琉球使者讲解。魏士哲少年时就在福州上过三年学,对福州十分熟悉,听说要在福州修一座专供琉球人读书的书院,兴奋得满脸通红,眉飞色舞地向尚熙解释毛渊明的计划。

尚熙似乎并没有魏士哲期待的那种兴奋,反而有些忧虑地问道,修建书院的钱由谁来出?

见尚熙如此说,众人都已心知肚明,琉球经济并不宽裕,修书院的负担若是比较大,国王也未必会批准。

常镇业稍一思考,便向尚熙提出,修建书院的资金可以由琉球王国向大明储备银行贷款,以硫磺为抵押,分十年偿还。

这个建议显然引起了尚熙的兴趣。修建一座有讲堂、藏书阁、寮舍和食堂,能容纳一百人左右的中型书院,耗费大约要一千多两银子,对于年收入不过数万两白银的琉球来说,也不是个小数。不过,若是能分十年偿还,而且可以用硫磺抵价的话,倒是值得一试。

毛渊明见尚熙还有一丝犹豫,便又提出,可以免除贷款的利息,并且在书院建成之后提供每年三十个留学生的廪资,称为“奖学金”,以奖励家境贫寒的学子。另外,琉球驻福州的领事馆由大明出资建造,大明驻首里的领事馆,只需要琉球方面提供地皮和工匠,建馆资金也由大明承担。

尚熙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显然没有理由再拒绝,立刻表示了同意。毛渊明于是又和毛见龙、梁邦翰等人商议了一些细节,才送他们回迎宾馆。

林樱对于毛渊明和常镇业如此慷慨,感到有些不解。常镇业便解释说,琉球群岛处于新闻联播里常说的“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上,归属大明还是日本,不仅仅是一个面子或者商贸问题,而是能影响千秋万代的海权问题。琉球人口稀少,不到二十万人,就算在他们身上花点银子也没多少。而且,到目前为止,琉球人还是心向汉化的,三十六姓在琉球仍有重要地位,琉球本地人也经常会来学习儒家经典,开设书院培养大明自己的“带路党”,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林樱听完,若有所思地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感叹道:“看来你的想法和老许异曲同工啊,都是要努力培养未来的’自己人’。”

“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嘛,没有’自己人’,谁能帮助我们?”

“对了,还是说正事。”毛渊明说道,“‘中山世土’这四个字已经请朱慈炤写好了,匾也马上就做好了,只是派谁去册封琉球国王呢?”

“去琉球的使臣,最好能说福建话。”李书同显然对和琉球人的交流感到有一些困扰。

毛渊明点了点头:“那就从郑氏旧臣里挑选好了。”

“也不太好。”常镇业马上表示反对,“你忘了?琉球和郑氏之前多次冲突,郑氏还抢劫过琉球的朝贡船。虽说那船是去给清廷朝贡的,但毕竟结下了梁子。现在琉球人看在大明朝廷的面子上不提这个茬儿,但你要是派郑氏的人去册封他们的国王,那不成打脸了?”

“咦?说得也对。”毛渊明用手拍了拍脑袋,“我居然把这事给忘了,糊涂糊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