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5章 曹操的紧迫(1 / 2)

加入书签

荀攸话音落下,皇甫嵩,杨彪,荀彧,钟繇也都各有神色。

从曹操率兵出京,在濮阳打击白绕,而后扑向常山国,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路上。

现在,黑山军几乎全体投降,快的简直离谱!

“而且又是招降。”荀彧接话道。

这一句,令杨彪,钟繇等人皱眉。

曹操在青州就是逼降近百万黄巾军,实力得以大增。而现在又招降三十万黑山军,得青壮少说也有十万!

这曹操,仿佛如有神助!

刘辩自顾的收拾棋子,然后将棋盘摆好,抬头看着一群人,搜寻来去,落在钟繇脸上,笑呵呵的道:“钟卿家,与朕来一盘?”

这群人中,也就钟繇懂得‘势均力敌’的道理,刘辩与他下的相对开心一点。

钟繇一脸严肃,抬起手,道:“陛下,纵观曹操的军旅,在青州之前,几乎全是败绩,甚至于陷陛下险地。而前年,他不费吹灰之力逼降百万青州黄巾,现在轻轻松松招降朝廷为之头疼十多年的黑山军,高达三十万!陛下,臣怀疑其中有问题。”

大军连夜赶路,相当疲惫,曹操也要借机想一想何去何从。

‘重划田亩’

钟繇若有所思一阵,道:“曹操一事,暂且可以放一放。夏收在即,尚书台还须确保不要出什么大事情。”

一处山脚下,曹操停下来休息。

在内忧外患之下,朝野都希望朝廷如石,政策稳定,不希望搞什么大动作,弄得人心惶惶,忧恐难安。

曹操,今年三十八了,四十岁对现在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坎,曹操心里有种强烈的紧迫感。

杨彪,皇甫嵩,二荀,钟繇对卢毓这个‘厚道之人’的评价不可置否。

曹操出仕非常早,但仕途十分坎坷,哪怕有曹家这颗大树,三十五岁之前,仍旧在中下层摸爬滚打。

最主要的原因,是各世家仍旧强大,朝廷还是太过孱弱,经不起折腾。

在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刘辩又看向钟繇,笑着道:“钟卿家的儿子叫什么来着,钟毓?对,让他回来,每三日入侍中庐,替朕照顾一下。这些孩子半大不小的,朕没办法时时照顾,得有人约束一下。”

刘辩好似没听到,道:“这样吧,调公孙瓒进入庐江郡。曹操调往汝南,都汝南、南阳二郡事。尚书台,再给袁术发一封信,命他投降。”

郭嘉又喝了酒,道:“我见过陛下,以我的观察,陛下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之人,而且他并不迂腐,对很多事情,只要求结果,并不在乎手段。陛下有宽仁的一面,也有……霸道另一面。将军是陛下看重的人,朝野对将军弹劾,会引发的陛下不满,越多越不满。如果我所料不错,将军此次,不会被召回京。”

这种安排,是显而又显,瞎子都能看得明白。

曹操看着郭嘉的神情,心里一动,道:“奉孝,有何教我?”

大司农以及少府等,逐渐成为历史,少有人提及了。

在前年,随着反腐力度的增强以及治粟都尉的介入,朝廷税赋增幅较大。但去年以来,因为反腐到了一定阶段,税赋几乎停滞。

今年的税赋情况,将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继续停滞不前,宫里可能会有别的想法。

左栗现在还躲在豫章郡,相比于皇甫坚长的主动出击,屡屡建功,左栗显得胆小怕事,龟缩不出,只能收集一些似真似假的情报,显得很是无能。

在那书塾里,大一点的有卢植之子卢毓,司马儁之孙司马懿,曹操之子曹昂,小一点的,有何进之孙何晏,曹操之子曹丕以及二位皇子,大皇子刘绍,二皇子刘愈。

杨彪抬手,道:“臣领旨。”

杨彪看向荀彧,税赋的事情,在改制之后,一直是归属户曹管理的。

荀攸目送刘辩走远,语气难掩埋怨的向着杨彪道:“丞相,之前不是说好,由你谏言的吗?”

这也是朝野对曹操十分警惕,曹操但凡有风吹草动,必群起而攻之的原因之一。

刘辩想了一阵,又喝了口茶,淡淡道:“不能让他们这么安静,否则注意力又会回到朝廷,想想办法,让他们打起来。”

刘辩刚要走,看向杨彪,道:“杨卿家,你那犬子又跑去哪里了?”

郭嘉又喝了酒,道:“不召回将军,主要还是为了保护将军,将军要是回了洛阳,一些人会把将军扒皮抽骨。”

孙坚占据了吴郡以及广陵二郡,袁绍占据了九江、江夏二郡,刘表得了一大半荆州,士家得了一大半交趾,公孙瓒盘踞在汝南。

‘新政’推行不断深入,最重要的一个考核标准,就是夏收与秋收数目比较。

“是不是,该试探一下二荀、钟繇等人的态度了?”

但这些人都是大世家出生,刘辩无法判断,他们对庶民的真实态度。

黑山军破壶关,威逼洛阳,这是朝野弹劾曹操的一大罪名,现在黑山军平定,朝野最为关注的并不是论功行赏,而是秋后算账。

这是青州牧朱儁的奏本,主要内容,是曹操屯田留下的后遗症,因为这些田亩,多半是有主的,逃难而出的世家返回,开始向官府索要这些田亩。

卢毓

刘辩笑了笑,道:“年轻人,率性而为,未必是真的有错。放他出来吧,朕在侍中庐旁建了书塾,让他来做个伴读。”

杨彪胖脸抖了抖,故作的叹气道:“荀尚书还没发现吗?陛下对曹操一直宠信有加,我们没有十足的证据,陛下是不会理会的。”

“这种事情,要什么证据!”

荀攸抬着手,平静又认真道:“陛下,曹操作为大司马府长史,本不当领兵出征,黑山军既已平定,当尽快诏回。”

眼前这些人,对曹操的‘警惕’情绪,似乎进一步抬高了。

五万石,对于偌大的大汉来说,聊胜于无,根本不算什么增加。

钟繇还在想着曹操一事,闻言不得不抬手道:“臣领旨。”

皇甫嵩道:“是。”

卢毓跟在刘辩身侧,道:“微臣也觉得有些奇怪。”

另一边,刘辩出了芳林苑,背着手,与卢毓道:“卢毓,你有没有觉得,这几位卿家对曹操的态度,有些奇怪?”

杨彪想着那书塾里的一众小孩,心中暗凛,道:“臣领旨。”

杨彪不在刘辩眼里,二荀、钟繇等人才是他未来的左膀右臂,也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执行者。

刘辩返回后殿,刚坐下,便看到了眼前昨夜没有看完的一道奏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