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水龙显神威(1 / 2)
“哎,你们等等。你们是不是怀疑老衲在欺骗你们。你们可以自行到里边儿去看一看,看看老衲说的到底是不是真话。”
那和尚这么一说,李开阳倒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可是时间紧迫,救火如救命。他不敢耽误,赶紧到屋子里去看。
小乞丐率先带着大家去了那库房。大伙尾随其后,转过来两个佛殿就到了他说的那地方。
这是三间并不宽敞的小库房。上边儿的锁头都有点儿生锈,好长时间没人动过了。
老和尚左手一拍脑门儿说道:
“哎呀,你说我仓促之间忘拿钥匙了。这怎么办?没办法进去了。”
他说话的神态倒不像是在作伪,李开阳走过去一伸手,抓住那把锁头,轻轻一扭就断了。
老和尚瞪着眼,似乎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
“你这练的什么武术?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他走过去仔细观察那把锁,他想看看那把锁是不是以前的铁锁。看了半天,觉得这锁和以前也没什么两样。可是这小伙子的力气太大了。就算是少林寺里会金刚掌的,也未必就会有这么大的力气。
既然锁已经打开了,那门就必须要打开。老和尚大方的推开门,那里面的东西展露在大家面前。
除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果然有一台陈旧的水龙。
老和尚看到这个水龙也吃了一惊。因为他好长时间都没有开过这个仓库的门了。屋子里解满的蛛网,还有物品满布的灰尘。足可以说明这个房门已经尘封很久了。
走进去仔细观察里面的东西。好多东西都是佛事用的法器。还有几口大箱子,装的是僧人们穿的旧僧衣。身上披的袈裟。
李开阳不关心其他的东西,只关心这台水龙。他见这东西是一个大圆木,中间掏了一个窟窿,这大概就是送水的管子,根部有一根长长的压把。两个人一上一下的反复运行。就会把水挤压出去,射向半空。
李开阳觉得古人也挺聪明。大概这东西后来就演变成了人们使用的水泵。他不敢多想,赶紧指着这个破旧的水龙说:
“我们就是要它,能不能让我们用一下?”
老和尚这时候无言以对,虽然这台水龙有点破旧。看样子部件还是不少。估计用起来也能行。
由于时间紧迫,李开阳极力的征求老和尚的意见。和尚还能说什么?他有点儿抱歉的说:
“哎,我这记性不好了,时间长了已经忘记这里还放着一台。好吧,既然有火情,那你们就赶紧把他抬走吧。”
这一下李开阳喜出望外。他和大乞丐两个人一边儿一头。就把这台水龙架了起来。
出了庙门他们就发愁了。离家这么远,难道就抬着回去吗?
很快李开阳就想了一个办法。还好他们骑着两匹马,一前一后一个人在前面抬,一个人在后面抬。这样速度就会快许多。
只可惜一块儿来的几个人?再想乘马就坐不下了。
齐大唐赶紧对那小乞丐说:
“你两个也别骑马了,跑着回去吧。让马跑快一点儿,或许那房子还能救下来。”
李开阳也不敢多想,和大乞丐打马如飞直接回家。
到家一看,那火几乎已经烧到了李开阳家。急得离李开阳跺脚。整来的这份家业难道就被这大火焚之一炬吗?
好在李开阳的家里有一个大水池子。他们赶紧把这水龙的一头扎到池子之中。然后他就开始和乞丐用压把,来回的压。
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很快,那水线就从喷射口射出。
水线越过李开阳家的围墙。直接浇到了对方起火的地方。
两个人压的越快,喷的越远。并且他们不时的调整方向。哪里的火大他们就往哪里喷。
后来把两个人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古代,为什么人家要在院子里建一个池塘呢?除了观赏和养鱼,另一个就是防备不时之需。万一家里或者周围起火,找水源极其方便。有了这个水池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李开阳一边儿压水,一边儿说:
“哎呀,多亏了那个小兄弟,要不然今年可就完了。”
大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他这个小乞丐兄弟人是挺机灵,在这关键的时刻,果然发挥了作用。
由于火势太大,这水虽然能控制一时,却终究没办法把火扑灭。
李开阳他们俩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了。池塘里的水虽然还多的很。可是单凭这一条水龙还是不够用的。如果有两条,三条甚至四条,都放在这池子之中。很快就能把那火熄灭。
李开阳心里这样想,又觉得愿望和现实差距很远。就算只找了这么一台,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何况那么多台,又从哪里去找?
正在李开阳内心彷徨无助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声的喊着进来。来了来,又是两个水龙。
李开阳擦了擦汗水,抬头一看。就见齐大唐背着一个大木桶。那小乞丐也背着一个大木桶。
李开阳累的坐倒在地上就问他们:
“水龙在哪里?难道你们又找到水龙了?”
李开阳这话问出去,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齐大唐和小乞丐笑笑说:
“这不是我们拿的是什么?”
“这不是木桶吗?木土也可以变成水龙?”
齐大唐和小乞丐见他们已经累坏了。主动上去把他们换下来。
然后齐大唐一边压一边对他们说:
“真不骗你们,这两个水桶也可以当水龙用。”
李开阳将信将疑,他觉得这两个桶无非就是比普通桶大一些,说他们是水龙绝对沾不上半点边儿。
现在远远的观察对面房上的火已经得到了控制。那家人见他们的房子居然有人在救火。赶忙跑到李开阳家院子里看究竟。
见他们正在奋力的射水。那家子的主人感忙跪倒,向李开阳磕头。
“恩公呀,谢谢你。替我们扑火,你再救我们的命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