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7章 镇宅宝器(1 / 2)

加入书签

一分钟很快过去,我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然后在黄灿的招手示意下,缓缓朝就坐区走了过去。

也是到了就坐区,我才基本上了解了,这次来拍卖会的人还真不少,在自助餐厅的时候,也顶多二十来人,此刻看来,参加此次拍卖会的人至少四十人往上。

我坐下去不久,老张进来了,这家伙一进入拍卖厅,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神情肃穆,眼神专注的仔细观察着每一件拍卖品。

甚至,他还从兜里掏出放大镜,隔着玻璃罩,进行真伪鉴别。

一分钟很快过去,老张低头沉思着,走过来坐在黄灿身边。

“老张,怎么样?”

黄灿的意思是,那幅画可不可以拍,如果能拍,多少价格可以拿下。

黄灿带的钱,也不是无限多,如果超出他的承受底线,他还得想办法筹钱。

由此可见,黄灿对那一幅观音画好像是志在必得。

这就让我有些疑惑了。

带着这个疑惑,我缓缓道:“从目前来看,那幅画大概率是真品。”

老张颇为赞同的看了我一眼,接着说:“从画的纸张上看,应该是汉代时期的,只是我有个疑惑,那一幅画为何保存如此之好,按说不应该啊。

刨去这一个疑点不说,这一幅画目前的市场价格不会低于二十万,如果是出自名家之手,价值更高,三十万起拍也是有可能的,至于成交价,就看今天的买家出价情况了。”

黄灿脸上阴一阵晴一阵,最后一咬牙:“此画,我会尽全力拿下。”

黄灿的态度,更让我疑惑了,一幅古画而已,难道还有什么玄机?

想到此,我缓缓闭上眼睛,认真回忆那幅画,卷轴应该是梨花木,包浆浑厚自然历经岁月沧桑,画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宣纸。

西汉蔡伦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改良了造纸配方和提取工艺,用树皮,粗麻,旧布、渔网,麦秸等植物纤维作原料,制造出的纸张质量比前人造的虽然更好一些,但是还做不到规模量产,而且价格很高,不利于推广和传播。

所以,汉代时期记录和传递信息,基本上还是用竹简。

直到隋唐时期才有宣纸一说,然后到了宋代才得以进一步升华,并形成了量产,全国推广和普及。

这里说的意思是,汉代并非没有纸,而是比珍稀。

观音头像的技画法,之所以用几个线条进行勾勒,也是因为纸张质量与后世无法相比,只能用这种技法进行简单勾勒。

而且,刚才我观察到,墨线渗入纸张之后,还形成了晕散,不似现在毛笔写在白纸上,横就是横,竖就是竖,没有什么墨汁散开的情况。

由此可见,再结合老张对纸张的断代,此画的确是汉代作品无疑。

至于能够保存至今,我想或许是纸张内添加了某种防腐措施,亦或是,这画不是出土的,而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传承有序的古玩,还是有不少的。

比如圣旨,诏书等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此画的材质或许跟圣旨用纸差不多吧?不对,汉代的圣旨应该是写在绢帛上的。

带着种种疑惑,拍卖会开始了,主持拍卖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她戴着红色飞鹰面罩,身上穿着浅蓝绣白花的旗袍,浓密的长发用网套罩起成髻耷拉在脑后,浑身上下散发着端庄和优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