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六十二章:都想去燕京看看,坐在轮子上的燕藩?(1 / 2)

加入书签

“祈婳拜见大伯。”

祈婳把自行车停好后,小跑来到朱标面前,笑着微微一福。

朱标打量着祈婳。

昔日在皇宫,溜猫逗狗,甚至牵着一只小山羊,在皇宫内,闹的鸡飞狗跳的小丫头,如今也已经亭亭玉立了。

不过,看样子,好动、好玩、有点疯疯癫癫的性格依旧没有变。

老四宠惯纵容的缘故吧。

毕竟,几乎全天下人都知道。

老四把妙云小妹捧在手心,妙云小妹是老四他们家的‘老大’。

而老四同时也是个女儿奴。

当然,这丫头除了有点好玩闹。

其他方方面面都很优秀,瞧瞧这份,面对谁都随性自如大方的性格。

这小丫头,跟着父皇上朝,敢在父皇的龙庭睡觉。

皇室其他三代子弟,包括他的几个孩子,除了雄英,哪个见了他,不是谨小慎微。

他们根本做不到,祈婳这般。

锦衣卫这些年,也有汇报老四几个孩子的信息。

信息显示。

这小丫头很了不得。

按理说,作为燕藩的郡主,养尊处优,高高在上吧?

可消息显示,这小丫头竟然毫不在意的和燕京一群底层百姓交往。

并且,据说,那些百姓都特别喜欢着小丫头。

就连父皇都经常念叨这个小丫头。

说祈婳孝顺。

原因嘛,就是当初老四北征,这小丫头为老四抄金刚经祈福,以至于生病。

当然,祈婳这样的优秀性格,与燕藩民间的特殊社会环境有关系。

他没去过。

但通过锦衣卫也能了解到。

那边的社会氛围十分宽松。

传统的中原美德虽然依旧坚持,但对中原那套纲常伦理并不像中原这边这般极端。

讲孝道。

但为人子,不会一味,毫无原则的愚孝听从父辈的建议。

提倡孩子们,和父母进行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类似这种,对中原传统美德,不极左,也不极右的中间路线,中庸改良,在燕藩比比皆是。

而这一切的改变时间点。

就是老四剪发,并且发布《告燕藩百姓书》之后。

自从把那个违背父亲意愿,剪发被打断腿年轻人,剪发的日子,定为孝节后。

老四似乎抓住了改良传统中原美德的契机。

从此事件后。

燕藩与大明就迅速变得不一样,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对于燕藩的变化,其实他一直都有在观察、关注。

御书房门外,朱元璋身子微微岣嵝,眯眼探着身子,看着远处,一个骑车的丫头,远远向他们招手。

顿时高兴笑了,“回来了!回来了!这是咱们家祈婳,咱最疼的大孙女!”

话中,就迫不及待,抬起,行动有些迟缓的腿,顺着台阶往下走。

小宫女忙去搀扶。

马秀英笑着扭头,“咱们也下去。”

采绿笑着点头,搀扶马秀英追上朱元璋。

六部官衙前。

百官看着一群孩子,骑车风驰电掣从面前,嗖的一下,如旋风般驶过,全都惊的瞪大眼。

等祈婳一群孩子经过许久后,才缓缓收回视线。

瞬间哗然。

“这就是自行车吧?”

“竟然是真的!”

“方孝孺没有夸大其词!”

“嘶,造这样一辆自行车,得需要多少铁?”

“铁还是其次,宋老,你没注意到吗,这自行车很多机括形状十分复杂,如果铁匠人工敲击捶打,这得多长时间,才能造这样一辆自行车。”

……

方孝孺搀扶着刘伯温站在旁边,听同僚惊讶议论,对刘伯温低语解释:“阁老,这些形状复杂的机括,不是铁匠捶打出来的,而是直接轧制而成,下官参观过,专门为自行车厂,生产零部件的工厂,那些工厂的钢水出来,凝固成大小不同的模型,还火红时,就被放入水力轧制生产线上,通过几轮轧制后,就成了自行车的各种零部件,工人们只需要把这些标准还不高的零部件,通过简单手工打磨后,就成了标准零部件……”

朱元璋听取了朱棣的建议。

没有废除相制。

选择增相。

刘伯温是大明新内阁的首席阁老。

统领大明内阁。

如今,刘伯温已经被朱元璋封为忠信公。

刘伯温和汤和,是唯二,大明后期晋升国公的文武。

朱元璋在大明江山彻底稳固后,对刘伯温、汤和进行了补偿。

当然,也是他们理所应得的。

刘伯温满头白发,身形瘦小,岣嵝,闻言,微微点头,苍老的声音响起,“这回,说什么,我也要去燕藩看看,再不去,恐怕就没机会喽。”

方孝孺看着刘伯温满脸鹤斑的苍老面孔。

闻声,不由有些伤感。

这位虽然也是从旧世界走来,算是一个老派人物,做事主张小步快跑,反对激进。

但绝不能把这位,归入保守腐朽一类。

这些年,虽然对雇工身股制从不发表意见。

但一直对朝中,他们这些势单力薄的革新派予以回护。

同时,大明的乡土村社能稳而有序,全面推及天下。

此老功不可没。

正是此老运筹帷幄,步步为营。

才实现了乡土村社,在大明如此广袤复杂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他去燕藩。

就连燕王都对此老推崇备至。

但任谁都能看得出,这位值得他敬仰,并且作为榜样的阁老,真的老了。

时日无多了。

没有此老的庇护,未来,等待他们这些革新派的,会是什么?

方孝孺收敛繁复思绪,笑道:“阁老,你要是能去燕京看一看,燕王肯定很高兴,之前下官去吕宋,与燕王提及阁老,燕王对阁老可是推崇备至。”

刘伯温笑了,“能让燕王推崇,夸赞几句,我这个老家伙也挺自豪……”

“来了!”

有人忽然轻呼一声,打断刘伯温的话。

刘伯温、方孝孺扭头……

嗒嗒嗒……

马蹄嘚嘚中,一辆辆门开在旁侧,奇特的马车,从面前经过。

透过挂着薄纱的玻璃车窗。

众人隐约都看到了,和朱标相对而坐的朱棣。

许多敌视朱棣的人,一时间,神色十分沉凝。

尽管只是朦胧一瞥。

可这个人,给大家造成的压力,依旧很大很大!

因为看到朱棣的缘故,一群人连新式马车都忘记了。

刘伯温视线跟着朱棣所在马车移动。

如果不是这位王爷,在洪武八年插手相救,恐怕,就没有现在的刘伯温了。

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就是无法报答这位的救命之恩。

所以,这些年,他兢兢业业,将其乡土村社理念,推及整个大明。

如此如履薄冰做这件事。

并不是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而是报答这位王爷的救命之恩。

他很清楚,这位王爷,十分希望中原变的更好。

可惜,数千年历史传承至今。

积累了无数的文明智慧。

也留下了太沉重太沉重的包袱。

这样的包袱,需要大毅力、大智慧者,才能破除。

若是再给陛下二十年,给他、李善长二十年时间。

君臣联手,或许能破除数千年历史形成的沉重包袱。

可,老天不会再给他们二十年光阴了。

说实话,能在有生之年,在大明广袤复杂的土地上,完成乡土村社,他都很欣慰了。

一代人,做不完几代人的事情。

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去燕藩,看一眼,丢下数千年传承形成的沉重包袱,轻装上路,发展起来的燕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燕藩,肯定会是中原的未来。

大明的继承人,必须追寻着燕藩的脚步前进。

如果抵触。

必然会被民心所抛弃!

“喂。”同样耄餮之年,苍老的李善长不知何时出现在刘伯温身边,用拐棍轻轻碰了碰刘伯温脚后跟。

刘伯温扭头时。

李善长提议道:“别在这里看了,咱们两个老家伙,凑过去看看如何?”

陛下肯定会给他们这个面子的。

世事无常啊。

他和刘伯温,年轻时相互较劲儿,谁都不服谁。

刘基这老东西还好,争强好胜之心不强。

他则真的是与刘伯温,争斗了大半辈子。

谁能想到。

老了老了,竟然成了知己。

刘伯温点头,“好啊,一直以来,都是你这老东西占便宜,今天,我也占一占你的便宜,你家小子,可是驸马。”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