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3章 茅台镇大捷(2 / 2)

加入书签

骑兵在贵州山区想都别想,清军也没有带骑兵出征,仅有少部分哨马,用于传递军情。

娄山关守兵急报,夔东军大军来攻。

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战场遮断!

济席哈和李国翰不是雏,多简单的现实,清军的斥候玩不过夔东军。

以前王遵坦和马化豹能占据贵州,是因为没人组织抵抗力量,一盘散沙,轻松各个击破。

如今,夔东军领兵,组织军民对抗,清军切身体会山区作战的痛苦!

娄山关隔播州城有多远?

三十多里而已,在平原不敢想象,两支大军各自攻城,互不碰面。

其实,济席哈和李国翰一咬牙,也能在一天内赶回娄山关,寻求两军主力决战。

可问题是,斥候被别人剁掉了,人家主力能提前发现你,是打是撤自由决策。

你扑回去,别人不想打,你扑个寂寞!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山区地形复杂,山谷众多,没有斥候这双军队的眼睛,随时可能被伏击。

播州城外,济席哈和李国翰相互苦涩对视一眼,都是战场老司机,无须言语,你懂我懂!

播州之战,清军陷入泥潭!

即便攻入播州,从守城将领的强硬意志可判断,粮食肯定会在城破之时烧掉。

粮食告罄,军心难稳!

像马化豹一样吃人解决粮食麻烦,不是不可以,但守军绝对会打巷战,那得耗掉多少士兵?

夔东军主力可都在外面等着清军变弱,你敢吃人,别人对你也不会客气!

比如马化豹,听闻被人活生生撕掉身上的每一块肉。

撤么?

摆在济席哈和李国翰面前,似乎只有一个选项。

这是八旗军攻城遇到的第一次巨大困境,城池不仅难攻,还要面对四周虎视眈眈的军队。

古代修建城墙防守,其实军事理念非常管用。

大部分人认为城墙防守挡不住大军,包括认为长城无用,那是因为幸存者法则在影响人们的分析和判断。

古代城池能以少量兵力吸引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兵力进攻,本身就是策略上的成功。

清军以前在华北平原欢快围城打援,靠啥?靠的是野战无敌。

可在山区,怎么围城打援,没有骑兵支持,对方又不是善茬,这不是自己把自己陷进去么?

而且,济席哈和李国翰面对的外围对手,正在慢慢把退路堵上,一个不慎,全军覆没!

“主子,撤吧!”

济席哈手下一个甲喇额真率先把问题挑明,播州城不好攻,外围的夔东军不是明朝卫所军,仗没法打下去了。

济席哈一脸阴沉,多年来战无不胜的履历,难道在贵州要被终结么?

可手下将领说得没错,今日这位手下亲率八旗兵攻城,准备从一处薄弱城墙登城时,夔东军扔出数十颗威力巨大的震天雷。

济席哈能判断守城夔东军的震天雷数量不足,但每当城破之际,扔出几十颗,对八旗军打击太大。

一座城池而已,对方主力在外围,攻城折掉一半军队,意义何在?

但是,手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撤?往哪儿撤才是关键。

仗打到现在,济席哈和李国翰深知,遇到强劲对手,往娄山关撤,必有埋伏,对方意图不在于攻打娄山关,而是会布置口袋阵等着你钻。

一旁的金复不敢发言,他明白败局已定。

前几日,攻打播州遇阻之时,曾分出一支三千人的军队去打海龙屯养马城,谁料,惨遭埋伏,三千人仅逃回两百多人。

贵州群山,到处皆是伏击点,斥候不利,行军如瞎子,军心要崩。

济席哈很果断,娄山关兵马当舍得舍,从播州西面撤,经赤水卫回永宁,绕过娄山关、二郎坝与蔺州城。

三十里外,王吒听闻清军撤兵,高声一笑道:“济席哈,你往哪里逃,来了就别走。”

此时,海龙营与夔东军皆已知晓,清军主帅为正红旗的济席哈。

恨意冲天!

为啥?

济席哈跟随多尔衮大军入关,在一片石击败大顺军,然后一路穷追不舍到湖广。

仇深似海,人人皆想擒下济席哈,祭奠闯王。

三日后,播州城西面九十里的茅台镇。

济席哈与李国翰身心俱疲,九十多里山路走得惊心动魄。

平行世界第一场以热武器和滑轮弩为主的山地运动战,清军完败!

王吒用实战告诉平行世界的军队统帅们,铠甲即将退出战争舞台。

道理很直接,热武器能破甲!

对!就是这么一个原因,铠甲的辉煌时代终结!

以后两军野战列阵攻伐,逐步会被运动战取代。

首先被取代的地形,毫无疑问,便是山地!

山地战远比平原战更强调机动性,不断伏击袭扰,直接干崩溃济席哈的正红旗和李国翰的镶蓝旗汉军。

海龙营的将士,追击清军时,全员轻装,最多穿的是皮甲,速度快,而且兵源是山区儿郎,机动性强到变态!

他们的武器有喷子、滑轮弩、燧发枪、后装线膛枪,皆能破甲。

正红旗满军装备优良,大量穿着棉甲,当然不会都是全身甲,镶蓝旗汉军也有一半着棉甲。攻城之时,看不出累赘,山区逃亡方知铠甲之苦。

遭遇伏击,你能打退伏兵,可没法追击扩大战果,身披铠甲的战兵在山林里追杀无甲的战兵?做梦!

山区作战,哪怕你遇到土司的武装力量,用弓箭也足够让你喝一壶,更何况是面对火器与滑轮弩武装的海龙营。

清军一路被海龙营纠缠,摆脱不掉!

海龙营想打就打,想撤就撤,清军犹如在平原遭遇骑兵追击,机动性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崩溃。

清军不得已先抛掉火炮和辎重,最后大面积抛掉棉甲,残酷的战场最能教育每一支应战的军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