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虎狼之心,终难敌英王(2 / 2)
但他们可曾明白,秦国有强大的兵力?以寡击众绝非虚言。\"燕军围城多日,士气低落,全赖将渠的好运,才占到些便宜。\"想起那时的情景,燕丹心中便燃起一团火。
当初燕王喜的决定的确出自燕丹之手。
燕丹利用墨家势力游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服燕王喜。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会反过来坑他。
寿春城内一所豪邸中,燕丹与小高受邀进内。\"没想到巨子竟然认得楚国的项燕将军?”高渐离一脸震惊。
项燕不仅是楚国内颇具实力且享有极高威望的将军,这样的交情,让高渐离不由对燕丹另眼相待。
是的,眼前坐着的就是那位楚国将领项燕。
不过让燕丹如芒刺背的是,本应友善的目光中带上了少许质疑。\"这件事,我会考虑。\"项燕叹一口气。
如果在以前也就罢了,但现在整个燕国早已满城风雨,他们都知道燕丹成了秦国外出的“棋”。
贸然动手助秦,无疑是给秦国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出兵。
虽然楚国毫不惧怕,但也绝不想成为秦国的马前卒。
走出这座豪宅后,燕丹目光迷茫,满心疑问。\"我究竟哪里出了错?其他人对我都客气极了,包括魏王在内。
然而他们对‘连横合纵’的策略,根本不屑一顾。
难道还看不清楚,秦国狼子野心?”当然,实际上,燕丹所做的事情对战国的整体格局并未构成严重影响,顶多微乎其微。
可燕丹手中没剩下方希这样的智囊,只能转而作出决定:“向齐国去!”秦国会大量训练士兵,乃至全国的兵力已突破百万人,并且都是精心挑选的精锐士兵。
这样的兵员数目,已堪称战国首屈一指。
仅仅是因为还要处理三国外忧未定,三十万兵马便已是秦军所能调动的最大规模,假如动用了全国的力量,秦国会倾巢而出,至少能动员六十万兵马。
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子扶苏竟然选择了周游列国,意图进入齐国深造学问。
齐国被誉为孔子与孟子的故乡,如果错过此次良机,怕是一世遗憾无法弥补了。
将闾手中的酒杯,忽然间失去了握持力,掉落在地板上。
耳边的话语让他面色冷凝。
“耐人寻味。\"
随着微风的轻拂,寒冬的脚步越来越近。
风起间,只见将闾的身影骤然消失了踪影,没人知晓他的去向。
然而两天后,一则消息如同惊雷般划破长空。
在齐都临淄,贵公子扶苏遭遇刺客,严重受伤,生死垂危的消息如潮水般涌来。
霎时……
战国之地瞬间动荡起来。
而在朝野内外,隐匿着功名的将闾愤怒得难以言表。
大哥危在旦夕,亲兄扶苏命在呼吸之间。
一向沉稳如海的将闾罕见地表现出愤怒之情:
“大哥以仁德闻名,品德卓越,不想齐国竟会丧失理智至此,欲伤及我们的骨肉同胞,吾愿齐国受十倍之罚。
臣恳请大王下令出兵,讨伐齐国,以雪此耻。\"
久未展露锋芒的将闾,终于借此次事件为自己赢得了表现的机会。
\"很好,此番战役由本将领军,指挥二十万大军向齐国寻求公道和答复。\"
嬴政听到这里,惊喜若狂……不对,应该说勃然大怒地发出指示。
不到两日,又一则惊人情报传出——燕丹,正巧身处临淄。
其实燕丹并未彻底绝望,他仍期待能够说动齐国国君。
然而国君虽然表面礼贤下士,最终却礼貌地拒之门外。
失望至极的燕丹走出国府,心情愈发烦躁,走进一家酒馆试图借酒浇愁。
他认定人心已无可挽回,却未曾料到,事态发展将走向一个更加曲折的道路。
就在燕丹沉浸在这种苦涩中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起初他并未在意,直至……!
楚国,身为大将军的项燕府内,猛然间响起剧烈的碰撞声。
手中脆弱的茶具在他怒气冲冲的手掌下破裂。
满脸震怒,项燕厉声喝道:“忘恩负义,燕丹!我以为你会懂得体谅,岂料你竟做出这般 之事。
我一直推心置腹待你,竟被你利用为虎作伥。\"
获知发生在临淄之事之后,项燕已在屋中关押自己一整天以示怒火。
尽管作为楚国的军门将军,然而燕丹昔日曾是燕国贵胄公子,在他们的交往初期,友情深如兄弟。
纵使纵横捭阖的政治主张并未明确赞同,但在内心层面上,项燕已有所思虑。
他深知秦国强大,合纵连横不失为应对策略,可以牵制其攻势。
但他一直疑惑:国家的领袖是否会信任并依赖那个昔日的朋友?
楚王原本就动摇的心境再次被撼动,然而……!
事情竟发展至燕丹刺杀扶苏并嫁祸给齐国,这一招真是阴狠毒辣。
这个人明显怀着鬼胎。
项燕对他的期望落空,此刻已然坚信对方居心叵测。
门外侍卫匆匆来报,声音中透露着紧要:“将军,刚接到的消息,秦国已经对齐国正式宣战。\"
听见这句话,项燕拍案而起,怒视着手中的地图,上面显示的是曾经的燕国土地,秦军集结二十万在此地待命,而统领便是将闾这位年青才俊。
面对这一幕,项燕惊异得近乎骇然,沉声说道:\"确如其言,狼子野心,秦朝的每一步计划皆精心策划。
消灭赵国后驻扎中山,随时能攻伐燕地;等占领燕土后,则威胁逼近齐国。
届时前后夹击,魏国难逃毁灭的命运。\"
但指望楚国自发地援助齐国是绝无可能的。
尽管项燕洞察了秦国的野心,甚至许多人都有所察觉,但他们仍怀抱着渺茫的希望。
楚国实力强大,拥有六十万大军,根本不惧怕秦国。
项燕本未料想秦国的野心如此巨大,即便攻占齐魏两国,对楚国的影响微乎其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