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刘邦的最后布局(2 / 2)
在打压相权的同时,刘邦也明白,想要确保朝廷的稳定,江山的稳固,就必须尽量使各方势力的达到平衡,使其相互牵制,如此皇位自然就稳固了,
对于皇后吕雉拉拢朝中大臣,刘邦不是不知道,然而他非但没有阻止,反而有意放权让吕后参与朝政,为的便是培养她的施政能力,使其在自己百年之后,可以辅佐刘盈治理天下,对外廷的功勋宿将予以牵制。
由于汉初沿用秦国的军功爵制,这些功勋大臣不仅各个裂土封侯,而且大多担任要职,刘邦在世时,一个个倒是安分守己,可一旦刘邦去世,他们可未必服气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天子,而对于性格本就仁弱的刘盈来说,他很难震的住这群功劳卓着的骄兵悍将。
因此,在刘邦看来,吕后拥有野心未必便是坏事,反而可以在自己百年之后,辅佐刘盈牵制外廷。
当然,鉴于朝中吕氏的力量本就较强,刘邦对于吕后也并非全面放权,在允许其染指朝政的同时,为了防止权力失衡、吕氏专权,他极力阻止吕氏染指军权。在他的一番操作下,如今拥有吕氏背景,且仍然掌握兵权的,便只剩下了正在攻打燕国的舞阳侯樊哙。
在刘邦看来,经过自己数年的布置,这种“内廷外廷互相牵制,以同姓诸侯为皇室屏障”的权力架构,应当足以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而如今的首要任务,便是将这种权力架构稳固下来。
数日之后,数十队怀揣刘邦诏命的使者从长安城中疾驰而出,出函谷关后奔赴各地,诏命各地诸侯王和开国功侯入京会盟。
待到诸侯王和开国功臣齐聚京师长安,刘邦先是明确了自西汉立国以来先后册封的燕王刘建、代王刘恒、赵王刘如意、齐王刘肥、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等刘姓九王,再加上长沙王吴臣共计十位诸侯王,以及一百四十三位彻侯。
然后与这十位诸侯王、一百四十三位功侯杀白马、歃血为盟,共同约定“非刘氏上所不置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击诛之。”意思是说,不是刘氏子弟且不是天子所封而擅自称王者,没有功劳且不是天子所封而擅自称侯者,朝廷和天下诸侯王,以及各地功侯必将共同讨伐他。
此前,刘邦在汉六年大封功臣时,曾排过一次功侯位次,当时参与排位的彻侯只有几十人,但由于此后天下战乱连绵不绝,既有功臣再立新功,也有功臣获罪被杀,功侯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一百多人。
于是,借着“白马之盟”诸侯王、功侯齐聚,刘邦又重新从一百多位功侯中挑选出十八位,亲自为他们排定座次,史称“十八功侯”。
第一位:酂侯萧何。身为相国的他,从楚汉争霸时期开始,便长期坐镇后方署理政务,不仅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最大功臣,更是刘邦立国后稳定朝局的最大助臂。
第二位:平阳侯曹参。长期跟随刘邦的嫡系将领,刘邦麾下最早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在秦末乱战和楚汉战争中略地奇多、文武双全,功劳为武将第一。
第三位:宣平侯张敖。张敖能够位列第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其父张耳功劳卓着,不仅是第一个归附刘邦的诸侯王,而且带来了赵国大臣孟舒、田叔等十余人,之后又劝降河南王申阳,楚汉争霸时又先后参与平定代地、赵地。其二则是因为张敖毕竟是从诸侯王降封为彻侯的,又是刘邦的女婿。
第四位:绛侯周勃。作为刘邦嫡系将领,周勃久经战阵,不仅作战勇猛,曾立先登之功,更是在大小战争中先后平定陇西、泗水、东海、雁门、云中、代郡、上古、右北平、辽西、辽东、渔阳等十一郡。
第五位:舞阳侯樊哙。刘邦麾下最为勇猛的战将,仅史料记载的先登之功便有八次,先后斩敌一百七十六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击败七支军队,攻陷五座城邑,平定六郡、五十二县,又曾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
第六位:曲周侯郦商。自跟随刘邦以来,先后击溃三支敌军,降服平定六郡、七十三县,俘获丞相、守相、大将各一人,小将两人,两千石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员十九人。
第七位:鲁侯奚涓。刘邦自沛县起兵时,奚涓以舍人身份追随刘邦,史料虽未记载其具体战功,但《史记》和《汉书》皆称其“功比舞阳侯(即樊哙)”,可见应该也是一员猛将。奚涓生卒年不详,应当是死于战争,后被追封为鲁侯,因其无子,其母代领爵位。
第八位:汝阴侯夏侯婴。随刘邦起义后,在灭秦过程中,夏侯婴长期担任车兵将领,指挥车兵作战十分勇猛。从刘邦东征项羽开始,夏侯婴开始长期为刘邦驾车,乃是刘邦绝对的亲信将领。西汉立国后,又先后参与了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和英布叛乱的战争。
第九位:颍阴侯灌婴。于砀郡投奔刘邦的他,在随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中作战十分勇猛,先后升任七大夫、执帛、执珪等爵,“彭城之战”后刘邦组建郎中骑兵,灌婴由此长期担任骑兵将领,堪称楚军克星,先后参与击败了项羽、龙且、项佗、项冠、周兰、公杲、项声、薛公、郯公、项籍、前楚将英布等人的战斗,其中击败项羽和龙且各两次,项佗三次,楚军骑兵大半丧于其手。
第十位:阳陵侯傅宽。魏王魏咎死后,傅宽以五大夫爵位跟随刘邦,跟随刘邦西进灭秦,一路颇有斩敌破关之功,因功升任右骑将。“楚汉争霸”时期,傅宽长期作为灌婴部将作战,韩信被立为齐王后,忠心耿耿的傅宽被任命为齐国右丞相。刘邦长子刘肥获封齐王后,又辅佐刘肥,并参与平定陈豨叛乱,叛乱平定后被调任代国相国,辅佐代王刘恒。
第十一位:信武侯靳歙。魏国宛朐县人,在刘邦西进路过宛朐时投奔刘邦,西入关中期间先后斩杀军车司马两人、骑兵长官两人、斩获八十五个首级,俘虏一百余人。“楚汉战争”时期,靳歙同样以骑将身份长期跟随灌婴,先后破别军十四,降城五十九,定郡、国各一,县二十三,得王、柱国各一人。
第十二位:安国侯王陵。早年与刘邦若即若离,母亲被项羽逼死并烹煮后,王陵正式投效刘邦。虽然投效较晚,且功劳不算太大,但刘邦对其评价颇高,作为早期独领一支义军的他,更多是因资历位列第十二。
第十三位:棘浦侯柴武。本为项梁麾下将领,后刘邦向项梁借兵攻打丰邑,柴武遂归入刘邦麾下,后一度脱离刘邦,刘邦引兵西进时再度投入刘邦麾下,并于历下大破齐将田既,后参与“潍河之战”。“垓下之战”时,柴武与周勃统率后备军。西汉立国后,又参与平定韩王信叛乱,并阵斩韩王信。
第十四位:清河侯王吸。刘邦沛县起兵时,以中涓身份跟随刘邦,早年多有战功,刘邦入咸阳后升任郎将。“彭城之战”时,王吸与薛欧、王陵同为南路军,后又参与楚汉战争,功劳不显但资历极深。
第十五位:广平侯薛欧。与王吸经历类似,刘邦起兵时以舍人身份在丰邑跟随刘邦,刘邦驻军霸上时被任命为郎将。楚汉战争时期,薛欧曾以将军身份攻打楚将钟离眜。同样是以资历较深的缘故位列十八功侯。
第十六位:汾阴侯周昌。原为泗水卒吏,刘邦起兵击败泗水郡郡守和郡监后,周昌与堂兄周苛一起投奔刘邦,负责管理旗帜。刘邦获封汉王后,周昌被任命为中尉。荥阳之战时,御史大夫周苛在荥阳失守后被项羽烹杀,周昌接任御史大夫。周昌为官刚直,敢于犯言直谏,被刘邦委托保全的赵王刘如意的重任。
第十七位:阳都侯丁复。由于《史记》和《汉书》记载冲突,早年经历难以确定,刘邦驻军霸上时,丁复担任楼烦部队的将领。刘邦还定三秦时,丁复随吕泽逼降翟王董翳,后跟随刘邦东征项羽。西汉立国后,丁复因尽忠职守被封为阳都侯。
第十八位:曲成侯虫达。战国末年齐国人,秦末天下大乱时,虫达率三十七人于砀县归入刘邦麾下,后随刘邦西进关中,被封为执珪爵位,担任二队将,归于吕泽麾下。后参加还定三秦之战,并以都尉之职讨伐西楚。西汉立国后,虫达获封曲成侯,并参与平定臧荼、韩王信的叛乱。
与诸侯功臣歃血为盟后,刘邦心中一块大石总算落地,在他看来,自己所能做的一切都已经做完,至于子孙后代能否坐稳江山,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