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0章 汉武帝亲政(2 / 2)

加入书签

梁王刘武去世后,韩安国被梁王刘买罢免,汉武帝即位后,经武安侯田蚡的举荐,再加上汉武帝也听说过韩安国的大名,于是将其任命为了北地都尉,后又升任大农令。

得知汉朝出兵,闽越王邹郢分兵于仙霞岭一带据守。在邹郢得罪汉朝,而汉军又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闽越王邹郢有心抵抗朝廷,但他的弟弟馀善却决定趁机政变夺位。

为了获得国内权贵们的支持,馀善对他们说道,“邹郢事先不请示汉武帝,擅自出兵攻打南越,因此才导致汉朝天子出兵前来讨伐。如今汉兵众多,力量强大,闽越国即使一时侥幸取胜,汉军还会源源不断而来,非到闽越灭国不肯罢休。为今之计,我们只有杀死邹郢,向汉武帝谢罪,才能保全自己。如果天子赦免我们,自然便能保全闽越全境,如果天子不赦免我们,到时候我们再与汉军拼死作战,即便不能取胜,到时也可逃亡海上。”

闽越国的权贵们认为馀善说的有理,遂联手发动政变,杀死闽越王邹郢,将首级献给了汉军将领王恢。

王恢对馀善等人说道,“汉军到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诛杀擅自出兵的闽越王,既然你们已经送来了闽越王的头颅,又向朝廷请罪,自然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于是下令停止进兵,又将此事告知了大农令韩安国,并派使者带着闽越王的头颅入京禀报天子。

得知问题已经解决,刚刚亲政的汉武帝也不想大动干戈,便下令汉军撤回,并重新册立闽越王,以“邹郢等人作恶,只有无诸之孙繇君丑没有参与阴谋”为由,派郎中将前往闽越,册立邹郢的侄子繇君丑(即驺丑)为越繇王。

馀善当初发动叛乱,表面是为了化解兵灾,实际上却是为了夺取王位,如今汉朝倒是撤军了,可王位却没落到自己头上,他岂能善罢甘休。馀善便凭借着杀死邹郢之后,自己威望已经遍布全国,国中百姓大多支持自己的优势,暗中自立为王,而朝廷任命的越繇王对此却无能为力。

馀善此举正中汉武帝下怀,刘彻遂又以“馀善屡次同郢阴谋作乱,以后却首先杀死郢,使汉军得以避免征战之苦”为名,又将馀善立为了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共同治理闽越国,从而使两人互相牵制。

之后,汉武帝又派庄助向南越王传达朝廷对闽越的处理,南越王见到庄助后,磕头说道,“天子竟然为了我而兴兵讨伐闽越,我纵然身死也无法报答朝廷的大恩大德!”

为了表达对朝廷的恭顺,南越王赵眜遂派太子婴齐入京宿卫,并对庄助表示,“我的封国刚刚受到进犯,还请使臣先行一步,我这就收拾行装,不久便亲自前往京城朝见天子。”

然而,庄助离开南越之后,南越国的大臣们便纷纷上书劝谏道,“汉朝发兵远征,杀闽越王邹郢,也是想以此来震慑南越国。况且,当初先王曾说‘侍奉天子只求不失大礼便可’,千万不能因为汉朝使者的甜言蜜语,便入京朝见天子,如果您真的去了,恐怕就不能返回了,这可是亡国的形势啊!”

在大臣们的苦劝下,赵眜也不禁担心起了自己的性命安危,只好以生病为由,放弃了入京朝见汉武帝。

由于此前淮南王刘安曾反对朝廷出兵闽越,在庄助返回京城时,汉武帝又命他向淮南王刘安说明了朝廷讨伐闽越的用意,并赞许刘安上书劝谏的好意。淮南王刘安遂上书汉武帝谢罪,表示自己还没有皇帝那样的远见。

不久,匈奴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和亲交好,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

大行王恢乃是燕地边吏出身,非常熟悉匈奴的情况,他提议说,“汉朝虽然长期与匈奴和亲,然而每次过不了几年,匈奴便又背弃盟约。我认为,倒不如拒绝和亲,发兵攻打匈奴。”

攻打闽越归来后升任御史大夫的韩安国则说,“匈奴人经常迁徙,如果要出兵攻打,恐怕很难制服他们。如果朝廷派遣军队远征千里与匈奴征战,恐怕还没赶到就已经人马疲惫了,敌人却可以以逸待劳,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认为应当与匈奴和亲”。

汉武帝内心赞同王恢的意见,但当时参与讨论的大臣,却大多附和韩安国的和亲建议,再加上近年来天下屡遭灾荒,建元四年和建元五年连续两年发生旱灾,百姓生活困苦,而自己刚刚亲政,对朝政的掌握还不够牢固,此时劳师远征确实不太合适,刘彻权衡一番后,最终还是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选择了与匈奴恢复和亲。

随着匈奴和越人问题的解决,汉朝边境短期内再无战事,汉武帝刘彻这才有了闲暇时间,用以思考自己的治国方略。

早在即位之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便已经发现了国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曾试图通过改革予以解决,最终却因窦太后的反对而失败。

在改革失败之初,汉武帝尚且有些忿忿不平,以不问朝政、沉迷玩乐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可他毕竟不是一位昏庸之主,虽然由于窦太后的压制,刘彻无法全面掌控朝政,但他并未放弃思考治国之策,而正是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和思考,让汉武帝意识到,当初自己的改革确实太过草率了, 实际上自己的治国方略还有着诸多的不足。

汉武帝刘彻自即位以来,便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多年以来身边倒也围绕了一些有才人士。因此,当汉武帝发现自己的治国方略存在问题之后,便时常与这些人一起商讨国事,试图完善自己的治国方略。

然而,汉武帝当初选拔人才,更多是以这些贤良的文章为标准,如今与他们探讨国事才发现,这些人固然多有才学,但却无一人拥有治国之才,例如司马相如更加擅长辞赋写作,又如东方朔、枚皋虽然能够提出一些理论,但论点大多没有根据,想法太过天马行空。除了最先提拔的庄助之外,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终军等人之中,也只有东方朔偶尔能够通过进谏,对朝政有所补益。

于是,当亲政的汉武帝,因治国方略陷入迷茫之时,他不得不重新选拔人才,并改变选拔标准,以求筛选出真正的治国大才。

那么这次,汉武帝能够选拔出真正让自己满意的人才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