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新生活改造篇一(1 / 2)
自穿越至这古韵悠长的时代,云晓天深切体会到了往昔生活的不便与局限,他的心中却燃起了变革的火花。决定不再被这些琐碎所束缚,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造之路,化身为一位运筹帷幄的包工头,引领着一众家丁,向着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迈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亟待改造的三大区域:厨房,那个烟熏火燎、效率低下的地方,将被重新规划,引入更为高效、清洁的烹饪方式;厕所,这个曾经简陋不堪、卫生堪忧的角落,也将迎来它的新生,成为更加卫生、便利的所在;还有那洗浴房间,云晓天梦想着打造一个既能享受自然之恩泽,又能保持私密与舒适的沐浴空间。
随着房前屋后的杂物被一一清理,原本略显局促的空间瞬间变得开阔而明亮,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清新起来。而田地那边,尽管家丁们勤劳不息,但面对简陋的农具,进展依旧缓慢,一天之中便有好几件工具不堪重负,宣告罢工。这更加坚定了云晓天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农耕效率的决心。
最令人称奇的是,云晓天竟在河边指挥家丁们挖起了一个大坑,随后将收集的树枝、芦苇等杂物悉数投入其中。正当众人疑惑不解时,他又巧妙地挖开一道口子,将清澈的河水引入坑中,待水位合适后,迅速以泥土封住缺口。这一系列看似莫名其妙的举动,让小武等陪同的家丁们一头雾水,纷纷询问其用意。云晓天却只是神秘一笑,留下一句“山人自有妙计”,便转身离去,留下一群家丁在河边议论纷纷,猜测着这即将诞生的奇迹。
在这个时代,建筑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局限与挑战。泥土砖块虽易于获取,但其强度却难以满足大型建筑或长期使用的需求,往往经不起风雨侵蚀,时间一长便显露出斑驳与脆弱。石块,作为另一种常见的建材,虽坚固耐用,但其加工过程繁琐且耗力,非专业工匠难以驾驭,因此多见于城墙等防御性建筑的建造之中。至于木板,虽轻便易得,但在防水与防火性能上的短板,使得它在作为永久性建筑材料时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些限制,云晓天陷入了深思。他深知,要想在这个时代打造出既坚固又美观的居所,必须突破现有的材料限制。于是,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水泥、青砖与瓷砖这些后世常见的建材上。这些材料不仅强度高、耐久性好,还能赋予建筑以现代感与美感。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首先,生石灰作为水泥制作的关键原料,在这个时代并不稀缺,但如何将其与河沙、石子等就地取材的自然资源有效结合,形成坚固的水泥砂浆,便是一道不小的难题。其次,青砖与瓷砖的烧制,更是对工艺与技术的双重考验。不仅需要高温窑炉的支持,还需品质上乘的炭火作为燃料,而炭火的制作又离不开复杂的窑炉建造过程。这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
在亲身经历了这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制作过程后,云晓天不禁感慨万千。他深刻体会到了古代社会在建材与工艺方面的局限与不便,也更加珍惜起后世工业化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在那个时代,人们无需从零开始探索每一个细节,只需通过简单的购买与组合,便能轻松获得所需的一切。这种“买买买”的便捷性,让他不禁对后世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敬意与感激。
云晓天,作为一名工科背景的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广泛涉猎了各类科普知识,对许多科技原理与工艺流程有着大致的了解,但面对具体实践时,尤其是像水泥制作这样精细且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他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知道,水泥的性能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各个成分的精确配比,而这一点,仅凭他脑海中的模糊印象是远远不够的。更令他头疼的是,当前所处的环境资源有限,既缺乏足够的人力去反复试验,也缺乏先进的设备来精确测量,这无疑加大了他探索的难度。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眷顾那些勇于探索的人。正当云晓天为水泥的配比问题一筹莫展之际,他忽然想起了自己手机中那份意外的宝藏——那些因一时兴趣而保存下来的数字AI资料。在那个数字AI风靡一时的时代,他为了测试学术上使用的AI大模型,特意收集了大量跨行业的数字资料,这些资料以文本形式存储,并未占用太多手机空间,却意外地成为了他此刻的救命稻草。
他迅速打开手机,利用搜索功能输入了“水泥”这个关键词,屏幕瞬间跳出了众多相关的文章和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详细阐述了水泥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以及不同配比下的性能表现,还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他逐篇阅读,仔细比对,尝试着从这些数据中找到最适合当前条件的水泥配比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云晓天仿佛拥有了一个无形的助手,一个能够跨越时空限制、随时为他提供专业知识支持的“金手指”。这些数字资料不仅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科技的力量与魅力。他意识到,在这个看似落后的时代,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与智慧,就能够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在云晓天的精心策划与指挥下,一场关于土窑建造的忙碌而有序的行动悄然展开。家丁们、甚至连平日里形影不离的小武和大黑也被调动起来,共同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手虽显不足,但大家的热情与团结却弥补了这一缺陷。经过两三天不分昼夜的辛勤劳动,一座坚固的土窑在离屋子不远的一两里地外拔地而起,它不仅是众人汗水的结晶,更是云晓天智慧与决心的象征。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为这片忙碌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银纱。家丁们趁着月色,继续着他们的使命。大堆的木材被有序地投入土窑之中,大黑则肩负起点燃这堆希望之火的重任。火焰在窑内熊熊燃烧,映照着每个人充满期待的脸庞。随后,进气口被仔细封好,只待木炭在时间的催化下慢慢形成。
又是一两天的漫长等待,木炭终于烧制完成。当窑门被缓缓打开,一股温热而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堆色泽均匀、质感坚实的木炭。云晓天亲自上前,拿起一根木炭轻轻敲击,只听清脆的声音在夜空中回响,断面处展现出的完美碳化,没有丝毫木头原有的痕迹。更重要的是,这座土窑在经历了如此高温的考验后,依然屹立不倒,完好无损,这无疑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周围的人群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他们意识到,烧炭这门看似简单实则高深莫测的技术,在云晓天的带领下竟然如此轻易地实现了。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烧炭不仅是门技术活,更是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暴利行业,其技术往往秘而不宣,外人难以窥其门径。而今,他们不仅亲身参与了这一过程,还见证了云晓天非凡的智慧与领导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