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尚书之争(1 / 2)
已是腊月,北京城的\"年关\"气氛愈发浓郁,朝野上的纷争及前不久奉天门外的\"哗变\"均是从京师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消失。
越来越多的百姓忙于准备年货,走亲访友;北京城外的城墙下,也陆陆续续出现因饥寒交迫而死的流民乞丐。
为此,五城兵马司及城中心善的高门大户,已然开始设厂施粥,为这个凛冬注入一丝温暖。
往常这个时候,纵使最为敬业的官员也会有所懈怠,不可避免的拜访同乡故旧,为来年的\"升迁\"做准备。
但就在几天前,一则自宣府而来的消息却是令京师的官员们重新紧张起来,尤其是近些时日深陷舆论风波的兵部署衙更是人满为患,来往吏员皆是表情凝重。
宣府镇巡抚及兵备道联名上奏,关外蒙古内喀尔喀部厉兵秣马,蠢蠢欲动,恐有异动。
此等突如其来的消息,对于年关将至的北京城而言,好似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巨石,瞬间便引起了万千涟漪。
难道辽镇战事尚未解决,关外蒙古又要再起波澜?
...
乾清宫暖阁内,三位心事忡忡的阁臣相对而坐,吏部天官周嘉谟陪坐下首,皆是表情凝重的望着案牍后的年轻天子。
两天前,在经过好一番拉扯后,为国操持数十年,劳苦功高的兵部尚书黄嘉善终是得以辞官回乡,将掌管天下兵马大权的位置让了出来。
按理来说,如此重要的位置,对于无时无刻不想着\"众正盈朝\"的东林党来说本应是志在必得,但应天子整饬京营在先,谁也不愿意轻易涉事其中。
故此,按照历来的规矩,在首辅方从哲的主持下,朝廷内的六部九卿针对于兵部尚书的人选,进行了一次公正的\"廷议\",并将廷议结果报予朱由校知晓,由其做出最后的决定。
现如今,经过廷议过后,有资格担任兵部尚书的官员共有三人,除却由朱由校亲手提拔,并擢升为兵部左侍郎的王在晋之外,还有前任贵州巡抚,曾平定苗乱的张鹤鸣以及前宣大总督,于朝野间威望甚高的崔景荣。
相比较之下,兵部左侍郎王在晋的资历最浅,且并无太多政绩,本不应与张鹤鸣及崔景荣二人一并竞选,但深谙朱由校心思的首辅方从哲最终力排众议,执意将王在晋的名字放了进去。
\"陛下,如今辽镇战事吃紧,关外蒙古也有不臣之心,还望陛下尽早决断,以安民心。\"
轻咳一声过后,身着绯袍的首辅方从哲便是缓缓起身,其略显憔悴的声音也在暖阁内响起。
近些时日,来自于\"东林党\"的进攻虽是偃旗息鼓,但各地接连不断的灾情以及日益紧张的辽镇局势却是令他焦头烂额,实在是心力憔悴。
不过越是这样,掌管天下兵马大权的兵部尚书便愈发引人瞩目,其一举一动都将牵扯到无数人的神经,实在马虎不得。
\"元辅的意思呢?\"斟酌片刻,朱由校不辨喜怒的声音于暖阁内响起,其深邃的眸子缓缓在眼前四位朝臣的身上掠过,仔细观察着其神色。
话音刚落,次辅刘一璟及东阁大学士韩爌便是微不可查的皱了皱眉头,瞧天子这意思,好似依然信重方从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