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寻找食盐、开发煤矿(1 / 2)
部落捕鱼的进程在加快,渔网与青铜鱼叉的使用,加之松花江丰富到泛滥的渔业资源,鱼的晾晒、熏制远远不能跟上捕鱼的速度。
最为快速的腌制咸鱼却没有食盐,同时部落现有的食盐也非常缺少,每年有流动的蒙古商人会出售食盐,而这些食盐都要用大量的毛皮、鱼肉干才能换得,缺少食盐的人力气就差,必须得到足够的食盐。
食盐小队一行60人,谭启明、张满、索鱼带领100头驯鹿、数只青铜大锅,逆松花江而上,驯鹿拉着由鹿皮树干组成的筏子,三天后,上行180公里是呼兰河口,从呼兰河向北继续逆流而上,到呼兰河最大的支流通肯河后,沿岸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通肯河左岸的草原中,一些低洼地区就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地。
在一片大面积的低洼盐碱地扎营,搭起帐篷、挖出防护壕沟与围墙从呼兰河运来大量木材制作围栏一个小村子就慢慢的出现了,就叫盐碱村。
盐碱村附近盐碱地里,长着稀疏的碱草在后世都是出口日本的,这碱草饲养的牛羊都是非常美味的,最好的牛肉、羊肉都是一定用碱草喂养的,这些驯鹿也不例外,原来最心欢的苔藓都没有对碱草这样喜欢。
60人分三个小组,一组收集盐碱土,就是在盐碱地上寻找有白色板块、硬质的地表土,然后用野草扎一把扫帚,把表层土壤收集到一起,然后一筐、一筐的背回盐碱村。
第二组是压浆组,烧制几只大陶盆,陶盘下钻几个小洞,然后在陶盆里装满盐碱土,压实在土上面倒满清水,让清水经过盐碱层渗透到
第三组熬盐组。把盐碱浆在青铜大锅里熬煮,随着水分慢慢的消失,
锅水煮到原来的五分之一后,锅底出现白色的粉末,这就是盐,而这时液体已经黏稠,将液体倒入陶罐冷却后,就出出现白色的结晶体,这白色的结晶体非常重要,这就是硭硝,是黑火药最重要的成分。青铜大锅在连续的熬盐,除去睡眠时间,一天能熬三锅,一锅可以得盐5斤、得硝2斤,同时结晶后得到剩余的卤水20多斤,这些卤水是制作豆腐的好材料,只是目前还没有大豆,只好丢弃。
一口青铜大锅一天可以产15斤粗盐,一共带了5只青铜大锅,一天的的粗盐产量就是75斤,运行几天之后,熬制组采取24小时不分昼夜的分班熬盐,一口锅一天能熬4锅,产量达到20斤,这样一天就是100斤粗盐,40斤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