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6章 王朝败家子-31-明英宗朱祁镇(2 / 2)

加入书签

朱高煦也先是一愣,然后连忙喊冤:“父皇!儿臣可不敢有什么不好的心思啊!儿臣最是忠君爱国了!”

朱棣听了也没说什么,只是安抚了几句。

这其中也还有一个问题,自己的孙儿去打自己的儿子,这其中肯定有一个缘由,若真的像朱高煦说的这样好听,朱瞻基也不可能平白无故动手。而且就看他现在迟迟不愿意离开南京就藩的样子,就知道他揣着什么想法了。

不过这些确实是重点,毕竟再怎么说,他也是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是在善战上和自己颇为相像的儿子——不然他也不会对他滞留南京不愿就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问题是,哪怕朱高煦有了不臣之心,怎么会是朱瞻基动手呢?朱高炽呢?在这里面怎么会没有朱高炽的戏份?

难不成朱高煦还等到年过半百、或是等到朱高炽逝世后再来动手不成?

所以这里面,还有东西可以说道一二。

朱棣安抚了朱高煦几句,便又看向了朱高炽:“就你这样,有空还是多锻炼锻炼,可别到时候什么事情都压到瞻基身上。”

他对于朱高炽的不喜,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不像自己,怎么个不像呢?主要是朱高炽身形较胖,身体也有些虚弱,而且喜好读书,这和能武善战的朱棣还是有些差别的。

这话一出,众人心里直犯嘀咕。

朱高煦连连点头应是,心中却是暗想:他这身体,也不是想锻炼就能锻炼出来的,而且他对自己的儿子也很是满意,就更不会想要花费心思去勉强自己了。而且还有就是,父皇出征,不也是他这个太子在后面调度吗?怎么就成了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压在自己儿子身上了?

而朱高煦更是心中凉了一截,天女说了朱瞻基这小子对自己动手,他是知道自己心思的,所以既是意外也不那么意外。

但问题是,父皇对自己的态度太过冷淡这就很不妙了。而且现在父皇的关切都冲着朱瞻基这个小子去了,哪怕他有一个远不行的儿子朱祁镇也没有磨去这份关注,他也有些心灰意冷。

【那么,御驾亲征,也是需要做好准备的。那么没有什么经验、也不愿意听从臣子将领意见的朱祁镇是怎么做的呢?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

于是朱祁镇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同时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到这里其实也还算可以。但后面就接连出现了让大家都有些想不明白的操作了。

首先是大军出征时,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而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

而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毕竟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多远就悻悻然回师,实在太丢脸,所以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因为他同时心里也是藏着一份自己的心思——他的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那么,蔚州又是在哪里呢?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王振提出这个建议时,被一起带上和皇帝一起亲征的群臣们都很是反对,觉得这样既耽误时间,又容易发生危险。

但是王振就是不听,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更为重要。而朱祁镇也更加偏向王振,他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于是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结果王振又是反悔了——他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又是建议按照原路撤军。这样命令一会儿一改,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然后大家所知的土木堡之变就来了——】

“嗯,勉强可以吧。”

有着玉不识在前面多次给众人强调朱祁镇的不靠谱,现在他们看着朱祁镇为了国本不动摇、嗯,应该说为了自己能够御驾亲征,立下了皇太子和监国王爷,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的,至少就这一点大家还是认可的。

但也仅仅只是这一点,更多的,大家还是认为朱祁镇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能力御驾亲征。

这样仓促出兵,后方粮草辎重都准备妥当了?有定下谁领军了吗?有没有大致的计划?……

一个个问题都是需要朱祁镇解决的,但他们看着朱祁镇什么也没管就这样发兵了,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

而且,看到后面不是朱祁镇就是王振的名字,其他的臣子的名字是一个也没看到,大家的心就揪得更悬了。

然后大家的担心成真了——“怎么是王振在调度?朝中是没有人了吗?”

且先不说什么军心动摇这样的话,这确实是行军打仗的大忌,但更要命的是,看玉不识这介绍,好像领军调度的一直是王振?朱祁镇也由着他这样胡来?

他的脑子当真还在吗!?他怎么能够把这样大的权力给了一个没有什么能力、只会阿谀媚上的宦官?!他的眼睛是被猪油糊住了吗?!

从皇帝到臣子,都是满目的不可置信。

他们看着这场御驾亲征也是有不少臣子被带上的,加上前面也提到过,什么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也战死,想来他们也是一起的,这也就不说什么为什么他们这些朝中重臣会被带上了,但哪怕是他们上,或许都比王振来的好得多吧!

也不说王振的命令合不合理,毕竟他们都知道肯定不会合理正常的。但他这样全然为了自己的私心、更甚至“朝令夕改”、不顾实际,他们就知道要出大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