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王朝败家子-37-明英宗朱祁镇(2 / 2)
除此之外,还有定都的问题,不过这是在他御驾亲征之前的事情了——
永乐元年,太宗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改北京为京师。但到了洪熙初年,仁宗欲迁都南京,于是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
到了正统六年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这样看,这小子还是做了一点事情的,虽然不多。”
更具体的,玉不识就没有讲了,他们自然也是无从知晓。不过看着朱祁镇还是认真一把,他们心中的那股怒气倒是消了一些。
但这完全不能抵消之前他做下的那些糊涂事。
你要说报复自己的弟弟,虽然不好听,但也能够说道一二,不过就他这全盘否定的行为依旧得不到他们的认可。难不成他这样完全否定朱祁钰的一切,就能抹去他曾经做下的这些事情吗?他应该不是这么天真的人吧?
而且,除了这个,朱祁镇对待于谦等人的手段也太过恶劣。
以“谋逆”罪论处?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哪怕现在他们碍于朱祁镇的压制不敢说什么,但强压之下总有反抗的一天。后世这不就是记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这哪里是维护自己的面子?他这伤得是明朝的颜面。
于谦等人于明朝有功,结果就因为朱祁镇不爽,所以就这样潦草的结束了一生,这和赵构对待岳飞有什么区别?按照天女所说,到了后世,秦桧依旧被万人唾骂,难道你朱祁镇能讨得了好?
他们也是看得清楚,后世人对待皇帝没有什么尊敬之心,评价全看一个人做了些什么,朱祁镇明显是在他们不喜的范围之中啊!
朱元璋只觉得有这样的后代当真是头疼,甚至还有些丢脸。
不过他还注意到了玉不识简单带过的一个内容——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眉头松开一瞬,又紧紧皱起。
朱棣靖难的信息他们早就知道了,但这还是第一次知道当时的皇帝是谁。
朱标也是心情复杂。
建文帝朱允炆吗?现在这个孩子才刚出生没多大呢!
——也不知道未来的他皇帝是怎么做的,居然能够让朱棣造反成功!他们可不相信他们这位一直偏心太子大哥偏心到没边儿的父皇不会给他留下什么好东西。结果有着父皇留下的人和物,最后还是被朱棣给掀翻了,也是让他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这大概是殿中诸位皇子难得一致的想法。
而朱元璋看着这个名字,也想到了自家太子刚出生的幼儿。
至少他肯定了一件事,这个朱允炆皇帝做的没有他想象中的好。不然也不会出现叔叔造反、甚至成功了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