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0885章 诸侯们的打算(1 / 2)

加入书签

东汉建安四年九月初七日,封丘。

曹操得知前线大败,二十万余大军全军覆没,不禁瞠目结舌,一时间呆若木鸡。

袁绍从燕城出发之前,曾命令曹操分兵南下增援浚仪、中牟一线,把李娥的骑兵大军挡在城下。

曹操有心南下徐州,所以并没有遵从袁绍的命令,而是依旧屯兵于封丘,时刻打探前线的战况,以便在时机合适的时候抽身而走。谁知道仅仅过了一天,战况就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联军竟然惨败于平阳亭,二十几万人马灰飞烟灭。

虽然曹操一直在谋取徐州,打算东山再起,但他绝对没有让联军大败的意思。联军若败,中原丢失,再想击败李翊就难如登天了,这也正是曹操至今还没有和袁绍翻脸的重要原因。

在曹操的心里,中原大战最理想的结局是,联军击败李翊,袁绍损失惨重无力全取中原,这样自己就能利用中原大战后各方无力再战的绝佳机会,先吞徐州,后占兖州,等自己兵不血刃拿下兖、徐两州恢复了一些力气后,接下来就是击败臧霸攻占青州。

有了兖、青、徐三州之地为根基,自己就可以和李翊、袁绍、刘表等人鼎足而立,将来不但生存无忧,更有可能建下一番名垂青史的功业。

然而,昨日联军二十几万大军的覆没,把他的梦想彻底葬送。他现在就算拿下了徐州,也将直接面对来自兖州方向的攻击,生存的危机越来越大了。

定陶大战,自己失去了曹仁,平阳亭一役,自己又失去了夏侯渊,短短数月之内,自己的两位兄弟和数万大军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曹操悲愤之余,更是心灰意冷,突然失去了争雄天下的信心和勇气。

“主公,你还在想什么?”程昱看到曹操痴呆不语,急声催促道,“我们立即南下徐州,立即南下,不能有片刻的耽搁。”

“主公,你快下令吧。”满宠用力拍了拍案几,“北疆骑兵正在飞速杀来,稍有迟疑,我们定会被那帮凶残的蛮胡围住,局势将再不可挽救,社稷可能就此倾覆。”

曹操愣了一下,接着勃然大怒,把手上的竹简用力砸到地上,大声道:“现在南下徐州,北疆军将从封丘、浚仪、中牟一线飞速西进,把袁绍和刘表包围在延津、酸枣一线,联军最后那点人马也将尽数覆没。袁绍和刘表都死了,北疆军还有什么阻力?他们将一泄而下,顺利占据河南,进而直杀豫州,兵逼洛阳,要不到一年,他们就能横扫天下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占据徐州还有什么意义?就算我们占据了徐州,又能坚守几天?”

“袁绍可以直接从酸枣、原武方向退过汴渠,把所剩不多的军队驻防于荥阳、成皋、管城一线,这样他北上可以渡河支援河内,南下可以支援豫州,西撤可以死守虎牢,河南虽丢掉一半,但洛阳依旧无恙。”戏志才急忙劝解,“主公,北疆骑兵杀进河南后,就要面对阴沟水、济水河、鸿沟水、汴渠、浪汤渠等数条河道,所有优势将尽数丧失,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联军的包围。只要袁绍和刘表能够正确判断出北疆军的包抄方向,放弃南下转而调头向西,直接从汴渠一带撤军,必能转危为安。”

“目前北疆军的步卒大军人数有限,在其骑兵大军不能发挥全部作用的情况下,他们既要攻城拔寨,又要不断的南下夺取更多的城池以巩固战线,所以他们肯定无法对联军残部造成更大的打击。”

“另外,袁绍、刘表、刘备手上现在还有将近二十万人马,洛阳和豫州还有新近征募的士卒,靠这些人马和坚固的城池,袁绍和刘表等人完全可以守住洛阳和豫州,形势并没有主公想象的那样糟糕。”

“的确,志才说得非常有道理。”程昱手指案几上的地图说道,“北疆军从黄河岸边的白马、濮阳开始南下攻击,他们的军队将横扫延津、酸枣一线,浚仪、中牟一线,开封、陈留一线,然后进入豫州的颖川、陈国和梁国一线。主公你看看,从黄河南岸到豫州,有多少路?至少有七百多里,北疆军无论是体力还是粮草,都已经到了极限,无法支撑他们继续进攻了。”

“主公,如果我们留在中原战场,帮助袁绍和刘表迟滞北疆军的攻击速度,把战线稳定在河南,其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丢掉徐州。”程昱大声说道,“我们将被困在中原战场上,而曹纯因为占据徐州和简雍又打起来了。曹纯没有援兵,以他现有的兵力无法占据徐州全境,在这种情况下,北疆军怎肯错失机会?”

“一旦李翊把战线稳定下来了,必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征调军队南下杀向徐州。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臧霸在得知北疆军中原大捷后,极有可能再次倒戈,和北疆军握手言和,双方联手从北海方向攻击徐州。”

曹操冷静了下来,他仔细想了一下,无奈叹了一口气,意兴阑珊的说道:“好吧,我听你们的,南下徐州。不过,在离开之前,我们给袁绍、刘表、刘备各写一封信,把我们南撤徐州的想法告诉他们,一来我们已经拱手让出了战场侧翼,北疆军的骑兵将迅速占据封丘、浚仪和中牟一线,请他们即刻西撤汴渠,不要再南下后撤了,以免陷入北疆军的包围,再遭全军覆没的命运,二来叫刘备不要南下了,就带着军队守在河南或者豫州吧。我不想在这个时候主动挑起内讧,让李翊白白捡个大便宜,让社稷因此而败亡。”

满宠、程昱和戏志才三人互相看看,都点了点头,同意曹操的想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