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五十四章 被曲解的传统文化(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五十四章被曲解的传统文化

祖宗传承几千年的文明之路,真的就断送在未来某一代人手中了,如果祖宗泉下有知,可能不会怪罪他们的后代,因为祖宗们拥有着华夏民族最精髓的文化素养。

从建国以来,在华夏文化上建树最多的并不是龙国,而是美帝和法西兰等西方列强国家,他们对于华夏文化的研究程度,让人不寒而栗。

可能如果有一天,有一些华夏子孙幡然醒悟想要去寻找真正的华夏文化根基的时候,可能需要远渡重洋漂洋过海到西方国家的图书馆里查询资料了。

何其可笑。

万里长城足以阻挡侵略者的铁骑,却阻挡不了这种西方文化糟粕的入侵和洗脑。

文化是沉淀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前提是有思考,西方文化带来的糟粕主流就是,‘后真相文化’。

后真相本意是,诉诸情感以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影响他人意念。

就是真相靠后,让人们看到他想看的东西,然后忽略‘真相’的重要性,让真相变得不重要。

比较代表的例子就是媒体炒作使用的断章取义,这些都是西方资本糟粕带来的反作用。

这种方法在西方化影响,将会是至少两代人的思想觉悟倒退,而且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对真相的求知欲,那对于整个社会和文化都是致命的打击。

第二就是,东西方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冲击。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而华夏传统习惯了集体主义。

所以华夏才会有胡同文化,邻里文化,街坊文化等等人情文化,对于东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人的关系早起冷漠,虽然举止客气,但是很少有两肋插刀这种情谊,所以他们的‘契约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主要原因。

而华夏的传统文化中的‘礼’,中包含着一种自律的个人要求,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必建立在一张苍白的纸上,言出必行这种华夏美德,对比那一纸契约,孰轻孰重只能是各花落各眼了。

但是这种‘契约文化’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抹杀了,从人性和社会性出,应该是不利的,但是从法理的角度出,也是可取的。

但是华夏人用了几千年的‘礼仪’为什么要向西方学习?难道认为不如别人?自卑?

西方的个人主义延伸出的个人英雄主意,强调突出了竞争和攀比,没有和谐共存的利益目标,这点对于华夏的传统也是严重的冲击。

华夏讲究的是牺牲奉献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大义,这种奉献精神是贯穿整条华夏文脉的,屈原以身死谏传下《离骚》,孔子周游列国游学,司马迁委曲求全铸《史记》从古到今无数先贤的奉献铸就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西方强调自由民主博爱,忽视了伦理秩序的关系,本身这种自由平等是好的,但是华夏的三纲五常也不差啊,只是当年为了所谓的‘革新’推动的文化运动让所有人都对三纲五常打上了封建糟粕的标签,然后进行无脑抵制,再也没人去真正的了解,三纲五常,到底讲述的是什么。

华夏传统,最根基的是阴阳,也就是说世间万物不管是人还是事情,都是相对的,所以分阴阳。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对于‘君为臣纲的’真正解释,是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尚书》云: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礼,一个忠,这两个是前提,君使臣以礼就是说君王只有做到了臣子要求的规范,对国家尽职尽责以礼相待,所以臣子才会以忠侍君王。

如若君不礼,臣自然无需‘事君以忠’。

两者不是奴役关系,而是一种互相督促的关系,而大多人可能只知道臣事君以忠这句话,而不知道前面还有一句,两者加起来,才是对于三纲中的‘君为臣纲’的真正解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