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善恶争鸣(1 / 2)
笔者龙吟月在年少时,约从12岁开始吧!一来在心灵上开始產生非常苦闷的情绪。二来向自身的所有存在质疑,好比质疑為什麼要考试?又為什麼考一大堆?考的东西又没兴趣,又為什麼国文了,订了五百本左右的书,说心话,对笔者没帮助,都差不多雷同的,即使许多写手或作者都说自己创新,点了几下就知道又来了,又是这样的东西,久了早就腻了。
曾经,就说去年吧!这儿的消费笔者排第一名,臺面上是第三名,都可以买栋房子了,笔者觉得够了,这已经是笔者所能够做的最大支持了。
笔者喜欢书,比很多人喜欢,有想像及思想的书能够吸引笔者,笔者买过的书更多,多到没地方放,大多丢了,少部份捐了。為什麼不全捐,因為麻烦。
麻烦的事很多,笔者如隐者般的懒得理,一如一开始白痴的路过客一堆,都被删除。书都没看就留恶言,这不就是证明世上到处有坏人,而坏人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坏人。
坏人无处不在,古智者说别理他们,才是智者,因為灭之,是法在制裁的,个人无法消灭的,这就是人族的世界。
来来去去的人们,什麼样的人都有,这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情况,笔者研究多年下来,自己得出自己的答案:口头禪!别怀疑,这世界上只分好人跟坏人。
好的永远心是好的,坏的永远心是坏的,任何环境都是。如何分出好人坏人?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中国古代著名儒家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扬了孔子的思想,成為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為「孔孟」。
孟子思想主要分為政治哲学,即仁爱,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
先秦儒家对於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他认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认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
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乍见孺子将入於井」),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
这种同情心,并不是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厌恶见死不救的名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认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於人有这些「心」。
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於捨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
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復人的本性。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為「復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