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3章 小白忘记故人(2 / 2)

加入书签

诗文还是要好许多,童子功也有一些,后来为了追求所谓的好女子也努力下了一段时间的功夫,脑袋里还有些积存,可以随时拿出来用的。

柳小白向两位小厮道了一声谢,变向屋中走去!

屋内乌压乌压的聚集了一屋子的学子,柳小白好奇,经过第一场和第二场的比拼竟然还能有如此多的学子涌到这第三场来,看来,第一场和第二场的淘汰率还是太低了一些。

主要是第二场,柳小白心道,沈大管家这个和事老,考题出的太简单,一也不想得罪人,在第二场,除了倒霉的钱公子,竟然连一个人也没有淘汰。

柳小白进来时一个瘦弱的,脸部狭长的,仿佛被门挤了一般的学子正在朗读他的诗作……

只见他伸长了脖子,似乎要使自己显得高一些,这样在气势上或许会占一些优势,脖子因为用力而显得粗了一圈,脖子上血管横流,就像碰一下就会碎裂的薄膜。

“学生的拙作名为《樵夫》,”他的声音略显的尖细,或许是刚才创作的时候,用力过猛,此时有些后无力了,“烦请大人给学生指一二。”

柳小白心道,这吕大人还挺有奉献精神的,这么多的学子,他一一评下来,无疑是一件相当耗费体力和心力的事情。

柳小白冲着这个学子朝向的评判席望去,却见中间坐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面容祥和,眼神中闪着奕奕的光华,只是他的胡子没有,刮得溜净,眉毛虽然粗壮浓密,但并不长……

假若是留长了胡子和眉毛,真还有些老子(李耳)的格调,先哲的品相。

不过……

柳小白瞪大了自己的眼睛,并且伸手揉了揉,心道,这吕大人看着怎么有熟悉啊!

“一旦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虽然这位瘦弱的学子,用尽了自己全身的力气,想要将自己的诗作朗读的有气势一些,可是他这诗作,原本就不是一气势磅礴的大作。

这种事属于清流诗,用一句接地气的话来形容就是,无病呻吟……

所谓的无病,不是这个社会不存在毛病,痛楚,还有处在水深火热的老百姓,而是这些学子们好空谈。

他们并没有把握住社会真正的弊病,和设身处地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疾苦,只是一种凌驾于其上的呻吟。

所以,做出来的诗作,很难在心灵上打动人,引起共鸣,更何况,此学子,原本才情就有限,能力中有所不逮,所以这诗只能勉勉强强算作一诗而已!

当然,这都是柳小白一厢情愿的看法,而且,像这样的诗作,估计在场的多一半人,都会如此……

原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当然,吕舍吕大人的品评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按照中华人的处事原则,品评或许也可以想象得到,一般是走先扬后抑的套路。

先扬都是些没有营养的龙套话,后抑当然也是含含蓄蓄,雾里看花,蜻蜓水,不会一指戳到痛处,总是要给学子留一些面子的。

但是,像吕舍这样的人,对于诗作究竟是好与坏,心中当然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也当然可以分得清什么诗作的好诗,什么诗作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

“这位公子的诗作总体看来还是不错的,”吕舍吕大人眼角挂着浅浅的笑意,声音平缓,波澜不惊,“体现了济世为民的情怀……只是在诗作的细节方面还需要雕琢,还有……”

吕舍的品评基本上就是按着柳小白规划的套路逐步推进,只是吕大人在用词上更加中庸和妥贴一些。

毕竟他是内阁大学士,当朝的大儒,肚子里的学问还是真学问,专家是真专家,不是砖头的砖!

当然,在吕大人品评的过程当中,各位在场的学子都是在聚精会神的听着,也不知道听懂还是没有听懂,也是频频的头,会意的微笑,一副副受益匪浅的样子。

这样的一种场景,十足的一种奇葩状况。

当然,柳小白也没闲着,脑子一直在高的运转,将他在来到这个世界,见到的为数不多的人过滤了一遍,宛若电影一般……

他心中确定,这吕大人他是见过的,一定在哪里见过。片刻之后,他欣喜一笑,想起来了,他清晰的记起来在何处见过这位内阁大学士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