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三十九章 一家人(1 / 2)

加入书签

第七百三十九章 一家人

李若凡笑道:“别啊,孙师傅,我是票友您是胡琴圣手,我们是一家人。126shu ”

孙老元听到这话,嗓子却是呛着了,一时说不出话来,但能看得出他此时的激动。

想当年,孙老元其实也是唱小生的,但嗓子败了,只能改习场面。所谓场面是戏曲演出时伴奏的人和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叫场面,锣鼓叫武场面。

这在梨园行其实是很正常的,像很多几代唱戏的班子,从清乾隆年间徽戏班开始进京演出留在北平的,俗称“四大徽班”。

家里孩子多的,不能都唱戏啊,得能唱的,扮相好的学唱戏。其余的呢,学场面。这样多少能有口饭吃。

开始是时候都是须生挂头牌,直到梅先生开始才真正的旦角青衣挂头牌。但场面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像孙老元,也说不清是嗓子败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孙老元在胡琴很有天赋,拜的师傅也是大大有名,近、现代各路胡琴师傅的宗师泰斗贾祥瑞。可惜贾祥瑞只活了35岁!

京剧的琴技开枝散叶是从贾祥瑞开始的,贾祥瑞真正教的两个人,一个是梅雨田,胡琴、笛子、鼓等,样样精通。他是梅兰方亲伯父,梅兰方年轻时,为他吊嗓的是梅雨田。

所谓吊嗓,是京剧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的唱段。一个是找到舞台演唱的感觉,另一个是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

贾祥瑞另外教的一个徒弟是孙老元。可以说京剧场面后来拉胡琴的基本是学梅,孙两派。

一般人也请不起孙老元,他是属于包月的那种。

京剧界两百年只有两位真正公认的伶界大王,一个是唱须生也是老生的谭鑫培,还有一个是唱旦角也是青衣的梅兰方。

孙老元是被谭鑫培直接给聘为私人随手了,也是一个月几千大洋,不谈份子的那种。哪怕一个月不演戏,这也不能少。

1917年农历三月二十日,须生宗师、伶界大王谭鑫培逝世。鑫培逝,老元流落申江。睹物思情,离开伤心地,不想孙老元在海却是发现了孟小冬这个葩,仿佛在她身又看到了东家谭老板的依稀身影。这才有两人的一道赴京。

孙老元一个月的包银在4000大洋,可见不差钱。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等一的金领高收入阶层了。

能够搭手帮忙,让孙老元欠下人情,李若凡是很愉快的。找回胡琴和救他出山,这算是两个大人情了。

可别小看这人情,人情债是最难还的。尤其是老一辈的讲究人,那是真的一诺千金。

而且孙老元的胡琴那是特制量身定做的,可以说是名琴了!像梅雨田的那把胡琴,先是为谭鑫培操琴,后又为梅兰方吊嗓,这把胡琴传给了杨宝忠,又为梅葆九伴奏。一把京胡伴随梅家三代人的艺术生涯,传为梨园佳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