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黑学校(2 / 2)
因此胡华学校第一次招生的场面就火爆无比,原定300个名额居然来了将近5000名申请者,最后不得不再增加了200个名额。
胡华学校不但受到了平民阶层的欢迎,也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底扎实,技术过硬,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担当工厂技术骨干,于是成了当时企业主和厂方眼中的香饽饽。
1925年,第一批三年制学生毕业之后供不应求,甚至有人私下给学生开出了高额补贴以此争抢人才。
受此鼓励,袁燕倏先生等人不但在江浙地区开办了分校,甚至还把分校开到了天津、武汉、广州和重庆等大城市。而当时全国各地的民族资本家和教育家们也借鉴“胡华模式”开办了各式各样的技术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很多胡华学生来到了延安,在那里他们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也开办了一所工业类的职业学校,被人戏称为“胡华延安分校”。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国内的时候,胡佛夫妇欣然为这家学校募捐了十几万美金的善款。
根据建国后的不完全统计光是被胡华学校培养的高级工程师就有万人左右,中级工程师更是高达十万人以上,技术工人和学徒根本不可计数。
胡华学校还开设了好几家校办工厂,主要生产玩具、食品、服装、自行车、搪瓷产品和五金工具等等这类轻工业产品,其中玩具和服装甚至远销国外。
胡华牌自行车和人力车更是成了享誉国内的名牌产品,早在三十年代除了滚珠轴承这样的“高科技”零件之外,其余部分全都完成了国产化。(笔者注:在原本的时间线上,直到建国上海生产的自行车主要零部件,甚至包括挡泥板和车铃全都依赖进口。)
在建国后,胡华学校由中央轻工业部接管,改为部属学校。机械、石油、会记各科等迁到南京、天津、西安各地,留在上海的本部改名为南华职业学校。
但是由于建国后教育系统内部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左倾错误,胡华模式在某一个时期被批判为“假教育之名,行剥削之实。”。
有人认为表面上这所学校教授技能,实际上他们通过逼迫对在校学生去血泪工厂上工进行残酷的剥削。甚至说这些学生是“包身工”,校办工厂是“血泪工厂”,胡华学校是“黑心学校”。
当时对于袁燕倏的批判也是甚嚣尘上,说他他不但是一个宣扬资本主义庸俗经济学的反动学阀,还是一个对中国儿童敲骨吸髓的大资本家,更是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经济殖民的马前卒和带路党。
胡华模式因此被弃之如敝履,直到那一阵春风扑面而来……
”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上的胡华模式》
………………………………
月底到了,病友们能不能努把力让月票过500呢?
过的话,慕容本周加更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