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1.第2271章 黑暗救赎:永州巷27号(2 / 2)
我点头:“说到这个,我倒是想起了不少传闻。”
“怎么说?”
“民间的传说恐怕比您提到的内容更可怕,我曾听说有不少人在永州巷27号见鬼的,但鬼并没有害人,只是看见它们站在窗户前或是其他地方……”
语调微顿,我想,顾局长这次多半是想让我们去解决这件事了。
后来,我问顾局长这件事最快什么时候要处理完,顾局长说不急:“你想,现在都在放假,我总要先把你们安排进局里,才能让你们名正言顺地去处理这件事吧?”
说得也是。不过,我这人心里藏不住事,既然不能直接进去看,那先在永州巷27号附近看看也不错。
但顾局长很快又和我聊起了别的事,我才知道,原来警方手里压着不少可疑离奇的悬案未曾破解,他随口提了几个,感觉遍布全省。后来顾局长又说,如果这些案子处理完了,我和杨卓没事做了,说不定别省也会让我们过去帮忙。
末了,他又笑道:“小月啊,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份工作。除了基本工资以外,我会给你们特别申请办案资金和补助。另外,到了其他省份去办案,他们的地方机构也会对你们提供便利。”
“但是,顾局长,我并没有掉进钱眼子里,只是为了生活,之前才问有没有工资的。”
他拍了拍我的肩,说没事:“我看人还是很准,知道你驱魔不是为了钱,我们的配合其实也是考虑到了你们的危险,我也相信你不会谎报情况,刻意拖延办案的时间。”
“可不一定了。”我倒是开玩笑,而是说真的,“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那我宁可慢慢处理,免得到处跑啊。”
顾局长大笑,又把我的肩膀大力拍了一把:“你先去处理了再说吧,单说这两次破案的速度,你再慢,能慢过谁?”
他很信任我,这点很难得。
我生活中没什么朋友,现在认识了顾风,又认识了肯定我能力的长辈,心里的感受多少和之前有些不一样。
但看了看身旁杨卓,他依旧沉默,主要还是担心他辛苦,毕竟若是遇到危险,还是他出力最大。
下午的时候,我们又回到顾家,陪顾母打麻将,晚上留在那儿吃了晚饭才走。
顾风原本打算送我们,但我和杨卓打算散散步,就谢绝了他的好意。
回去的路上,我问杨卓有什么想法,他却说我开心就好。
“什么开不开心的,还不是为了生活?顺便完成师父交给我的任务,多多驱魔、多多救人,赎罪,又回报社会。”
听我说完,杨卓握紧了我的手,迫我暂时停下脚步:“但是,会有危险。”
“你是说永州巷27号?”
“不是,是以后。”
杨卓的意思,我明白。
他是想告诉我久走夜路必见鬼,而且,驱魔的次数越多,见到厉鬼的几率越大。
想来的确是这个道理,但是,我却想到了另一件事:“会比炼狱更可怕吗?”
杨卓镇住了,我立即笑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胸口:“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反正再危险,也不会有炼狱危险。我们每隔三个月就要去炼狱查探一次,还担心其他地方遇到的灵异事件会比炼狱可怕吗?”
杨卓点头,心事重重地牵着我继续往前走。或许是提到炼狱,他就想到了上次我在炼狱缺口被蒋忆袭击的事,脸色渐渐变得难看,比之前还要紧张几分。
见时间还早,我让他先陪我去永州巷27号外围看看。
杨卓没有反对,直接施法就带我去了。
春节期间,晚上依旧很冷,到了永州巷27号附近,冷意中混合着淡淡的鬼气,而鬼气十分复杂,复杂到难以分辨这里究竟有多少鬼。
而27号附近的路灯早就坏了,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从远处传来的灯光照亮灰色石头砌起来的砖墙,偶尔有人经过也会选择绕道走。
我和杨卓站在附近观察时,大概经过了三个人,最后一个经过的老奶奶明明已经走远了,却还是忍不住绕了回来,压低了声音提醒我和杨卓:“年轻人,不要有好奇心,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也别在这里看了。”
她说完这话,便摇头叹气地走了,我和杨卓相视一眼,猜测老奶奶肯定认为我们是打算偷溜进去探险了。
想了想,我便带着杨卓追了上去:“奶奶,能再耽误您一些时间吗?其实我们是来调查这里的事的,只是,最近还在放假,暂时不能提取原来的档案。如果您知道什么,能不能和我们详细说说,也方便我们以后调查?”
我刻意放缓了语气,但老奶奶还是走得很快,直到走出了小巷,她才无奈停下脚步,长长叹了口气:“哎,你们两个孩子,怎么跑来调查这件事?当年27号死了多少人,你们还不知道吗?”
但凡和凶宅有关的案子,在各地都十分有名。
永州巷27号其实是某工厂的家属院,有好几栋老式民房。
而之前出事的屋主,是厂长一家,他们家里也有不少亲戚在厂里工作。
事发时,也是春节期间的大年初五,当时厂长和亲戚正聚在一块儿吃饭,后来所有人都死了,屋子里满是鲜血,提取到了脚印和指纹,却没有找到犯案的凶手。
由于案子当时影响很大,就算时隔多年,留下的影响还是让周围的群众感到恐慌。
后来,工厂倒闭,住在家属院的其他人也都接连搬走,即便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大多都将屋子租了出去,租金还十分便宜。
说起来是个好地段,周围交通便利,房价过万的小区比比皆是。唯独到了27号附近,房价就低得惨不忍睹,根本卖不出去。
我们找到的这位老奶奶,算是在27号附近住了很久的一位老居民了,以前也认识在工厂上班的人。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