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章 战争与和平(1 / 2)

加入书签

第四章战争与和平

从此,刘厚就开始了一段相对比较安稳的生活。126shu ()之所以说相对,是因为期间他还是跟着刘备在夏口、荆州之间迁徙。不过因为不是逃亡,大城池之间的官道也算平整,所以旅途倒是没有原来那么辛苦。

刘厚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但是他却知道外面打得不可开交,11月,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数十万将士被烧死杀死;刘备集团取南郡、荆州、桂阳、长沙、武陵等郡;孙权集团和曹仁、张辽连番大战……

刘厚记性一般,对这段历史所知不多,只是大概知道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孔明借东风、周瑜打黄盖、人记录下来,称赞他从小“敏于行”,完全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闲暇之余,刘厚开始思考将来的路,灭魏、吴两国,统一天下那是必须的,只能算中期目标。要不要再征服异族,消除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隐患,甚至打到更远,使汉民族杨威世界呢?不过那是属于远期目标了,能做到什么程度到时再说吧,现在考虑这些为时过早。

刘厚这些想法后来也被御用文人称赞为:“帝方少时,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想归想,刘厚却知道即使要统一天下也非易事。主要原因还是蜀国地盘太小,很多地方还是穷山恶水,住着众多少数民族,民族问题很突出。加上人口稀少,人才更是凋零,因此无法支撑起长期作战所需。

以一个这么边远偏僻之地,和整个中原、江南富庶地区对抗,即使以诸葛亮之能,六出祁山也只能铩羽而归。

以诸葛亮这种千古传诵的,已经成为聪明人代名词的大能主持大局,最后不但不能完成统一伟业,还耗干了蜀国的有生力量。由此可知,蜀国其实是输在战略上,也即是说,蜀国的战略力量不足、战略资源缺乏。即使诸葛亮如何多智,战术运用如何厉害,但是战略力量的后继乏力,导致了蜀国最后全盘皆输。

表现得最突出的是魏国和后来的晋国由于占据的是中原、青州、兖州、除州、冀州这些在中国传统上经济和文化都发达的地区,所以几十年间人才辈出,而反观蜀国,到了后来人才凋零,几乎无人可用。由流传了千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蜀国到了后期在缺乏人才上的尴尬局面。

刘厚想明白了这些,也开始暗暗策划起来:第一,以后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光靠自己培养还不够,还要去别国多挖人才。挖人才的好处是既少了培养的费用和时间,又可以令对手少了帮手,可谓一举两得。

后世一些欧美国家的移民政策充分体现了这条策略。你辛辛苦苦、花费无数、历经20多年,好不容易培养一个人才出来,人家搞了gre、雅思、托福考试,轻轻松松就将你的优秀人才了挖过去。

其二,要将经济建设搞好。现代人多少都明白打仗其实是在打经济这个道理。谁的经济实力雄厚,谁取胜的可能性就大。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令美国海军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无比,生产能力惊人,仅仅几个月,受到的损失就得到补充。

反观小日本,地方狭小,资源匮乏,虽然一开始取得辉煌的胜利,最后也无法逃脱战败的命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