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一章 挟持(2 / 2)

加入书签

不一会,两名侍卫押着济阳王萧湛进殿,欲令他跪下,可萧湛直立不跪。

萧翁业声音不高却严厉:“你与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何以要反叛朝廷,与朕作对?”

萧湛怨毒地瞪视着萧翁业:“我是被你给逼的!”

“不得对皇无理!”看守他的两名侍卫想按住他,却被他用力一晃身子,踉跄退开两步。

萧翁业一摆手,示意侍卫不必用强,问:“朕何时逼过你了?”

萧湛愤恨不平地道:“你无故削弱我的封地,减少我封地人口,我咽不下这口恶气,何况先帝当年若非被你母亲任姬那妖妇所迷惑,你能当皇帝么?我不服,天下人也不会服,是以要兴兵来讨伐你!”

萧翁业脸并无怒色,只叹了一声:“朕的母亲是先帝名正言顺的皇后,你又有何不服?至于朕要削弱你的封地,乃是要防范你和其他诸侯王会有谋逆之心……”

萧湛连声冷笑,目光阴翳地死死盯住萧翁业:“不错!我的确有谋逆之心,一直在暗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成熟,但我还是栽在了你手。了不起啊,了不起!”话音森寒凄厉,令人闻之战栗。

萧翁业神色泰然,淡淡地道:“你要是和其他二位谋反的王爷安居封地,朕自不会亏待你们,可你却伙同其他二王兴兵谋反,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实在令朕心寒啊!”

萧湛鼻“哼”了一声:“你别假腥腥的,要杀杀,废话少说。”

萧翁业声音有点悲凉:“你以诸侯王谋反的罪名,理应腰斩于市,但念在你和朕都是皇室血脉的份,留你一个全尸。”他向站在一旁的一个内侍道:“你到朕的寝殿把尚方宝剑取来。”

众人闻言,都料想皇是要济阳王用剑自杀谢罪了。

过了一会,内侍双手捧着一柄宝剑过来,呈给萧翁业。

萧翁业缓缓拔剑出鞘,那剑身碧如秋水,实是柄削金断玉的利刃。他声音低而沉:“这柄尚方宝剑是先帝留给朕的,今天你用这剑做个了断吧。”说完,倒转剑柄,示意内侍递给萧湛。

萧湛握剑在手,狰狞地笑了笑:“你想叫我死后无颜去见先帝,好狠,好毒!”说罢,举剑向脖颈刎去。谁知他是使诈,倏地探臂将站在离他不远处的吕雯梅一把抓到身前,将剑搁在了她的脖子。萧怿等见此变故,齐声惊呼。想要前搭救,但那剑搁在吕雯梅脖子,稍有不慎,会送了她的命,都站着不敢动。

萧怿惊怒交集:“你干什么,快放开她!”

萧湛见他欲举步过来,喝道:“你要是敢前一步,我立刻杀了她。”萧怿怕他真会伤了吕雯梅,只好站着不动,怒问:“你身为诸侯王,何以要劫持一个和你毫不相干的姑娘?”

萧湛横目向萧怿:“她是和我毫不相干,但她对你很重要,是吧?”他见萧怿深情又忧急地望着吕雯梅,冷笑一声,愤恨地道:“你杀了我的儿子,理应偿命。如果你不想让她死的话,那你现在自杀,一命换一命。”他在进宫路获知随在军的戎装女子是萧怿的女伴吕雯梅,才会出此下策,逼迫萧怿自杀。

张建、韩小虎也已知道吕雯梅是萧怿的女伴,均想:你当太子殿下是什么人,怎会为一个姑娘自尽?而秦子聃知道太子深爱他的妹妹,很可能会为救妹妹自尽。萧翁业则想:济阳王奸诈,算怿儿自尽了,他也绝不会饶了那丫头性命。萧翁业紧盯儿子,看他有何举动。

坐在萧翁业身侧的孟锦云气得怒骂:“你做梦!你们本该死,还想叫太子赔你儿子一条命,简直是痴人说梦。”

萧怿本可想到这一点,但他只想着要救吕雯梅性命,不愿眼睁睁看着她命丧王叔之手。可自己要是死了,父母咋办?齐国咋办?萧怿向父皇看去,见他目光忧虑地看着自己,好生为难。

萧湛大声催促道:“你还不决断?”

萧怿眼见王叔凶狠地抓着吕雯梅,而她眼却无惊慌和畏惧,只是深情凝视着自己,心大动:你对我情深如此,我死了也不枉。他向父母深深望一眼,道声:“父皇、母后,儿臣对不住你们了。”拔出了佩剑。

孟锦云惊得站起身来:“怿儿,你可不能……”

吕雯梅没提防萧湛会把自己抓住当人质来逼迫萧怿自杀,眼见萧怿要为救自己而死,急叫:“你不可自尽!”在这紧要关头,秦子聃趁萧湛分神之际,迅速拉满弓射出一支羽箭,正未提防的萧湛背脊,同时喊道:“妹妹快跑!”他知道用箭射萧湛很冒险,万一萧湛察觉闪避,很可能会射到吕雯梅身,但这是唯一能救吕雯梅的办法。

吕雯梅不及反应,用力挣开萧湛,才迈步,萧湛凄厉一声叫,举剑欲刺吕雯梅。说时迟,那时快,萧怿迅捷一剑刺入萧湛胸口,护着吕雯梅离远了点。萧湛表情一僵,倒地气绝。

众人见萧怿、吕雯梅无事,萧湛已身亡,都松了口气。

萧翁业看到萧怿为了救吕雯梅,不惜要用自己的命换她的命,大为不悦,却不便多说什么,吩咐道:“把济阳王的尸首抬下去。”

在此时,一名侍卫进来禀道:“皇,临岑王找到了,不过他已畏罪自杀。”

萧翁业脸微露哀色:“把他的尸首同济阳王、巴莫王的尸首一同运回他们的封地去。”他待侍卫把萧湛的尸首抬出去后,说道:“叛乱已平息,朕明天会下诏封赏你们。”他叫萧怿等人离开,独留下韩小虎,道:“你现在去把贼首丁茂杀了,提着他的首级去石头城。不管城里还有多少丁茂的手下,只要肯归降不必杀。”

韩小虎曾经去过石头城,也见过丁茂,闻言应道:“臣尊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