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一十三章 口粮(1 / 2)

加入书签

第七百一十三章口粮

炉边,一个穿校尉官服的年将领,半边屁股坐在椅子,目不斜视。

马城放下军报,温言道:“样货,做出来么。”

那校尉恭谨道:“做出来了,大帅,在外面。”

马城轻叫了一声,便有两个亲兵将一个木箱子抬进来,箱子打开便露出堆放整齐的一块块砖头。马城接过一块砖头,竟是用牛皮纸包装的食物,分为三种不同款式,表明了甲乙丙三等。

先拿起一块甲等的,撕开牛皮纸闻了闻,肉香扑鼻让人食欲大振。

校尉低声道:“此物,以鱼油,兽油,糯米,香料,海盐制成,色香味俱全,本钱得两块银元。”

马城轻一点头,又拿起一块乙等口粮,味道便差了许多。

在拿一块丙等的便有些皱眉,黑糊糊的制作十分粗糙,闻去倒是还好,捏下一块塞进嘴里,险些被卡在嗓子里。亲兵慌忙递过来一杯水,马城才一仰脖子咽了下去,脸色有些古怪什么玩意儿,太难吃了。

那校尉脸涨红,尴尬道:“大帅明查,这丙等干粮么,是以兽类内脏,骨头熬制成油,混着粗粮制成,呃,确是食难下咽。‘

马城心一阵无语,这不是废物利用么,兵备司这帮人还真是精打细算,算盘敲的震天响,自不会去责罚兵备司一干人等。野战口粮么,考虑到成本能做成这样,已然做的很不错了,难吃了些却足以裹腹。命亲兵将三种口粮收好,便批了个条子,命兵备司,吞田司大量制造三种野战口粮。

野战口粮的试制成功,也是拜建州,明珠岛大开发所致。

有了建州腹地,明珠岛极丰富的畜类资源,渔业资源,桎梏辽东发展的粮食危机,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正月初十,兴安岭。

李争鸣一脚踩在雪窟窿里,身体一歪险些滑倒,皱着眉头将脚拔了出来,两只靴子已然湿透。

前后左右,尽是在深深积雪艰难跋涉的士卒。

前面数百步外,一些腰围着兽皮的山民纷纷从树跳下来,竟不畏惧严寒,在松软的积雪跑的飞快。李争鸣心竖起大拇指,一个大写的服字,这些兴安岭土著生于此,长于此,才是这片山林的主人。

不多时,前面跑回来的山民越来越多,黑压压的竟有千人之众。

一个高大壮硕的山民围着条虎皮,指天划地的画了一阵,李争鸣才松了口气,前面有个隐蔽的雪窝子,可以扎营过夜。一声令下,三千多明军在雪地一步高,一步低的跋涉,入夜,兴安岭便陷入极度的严寒。

夜间,篝火生起。

李争鸣在火堆边烤着湿透的靴子,塞些乌拉草进去,环顾左右减员高达四成的部队,咧了咧嘴,黯然神伤又心傲然,他的部队减员四成,建虏十万之众更惨,这一路尸横遍野,遗尸处处,在他这支偏师骚扰下日夜不得安宁,大批跑散,掉队的建州人冻饿而死,数量已经无法计算。

皇太极的御营主力,在前面二三十里处,想掩蔽行军也做不到,沿途到处都是不及掩埋的尸体,给尾随的明军指明的方向。有些甚至整队整队的冻死,尸体靠在树还保持着原来的样貌,令人心毛骨悚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