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九十三章:否认不了(1 / 2)

加入书签

不会吧,一百步开枪射击,怎么可能,脑子肯定没水也有屎。一百九十二米耶,这怎么可能,射程有可能,怎么瞄准?不知是否可以打穿铠甲?戚继光,一位大人物,民族英雄。

张远认为在冷**并存的时代,只得面对现实,必须使用各有所长的冷**。但火枪兵在不久的未来成为主角,已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已经证明,无须怀疑,萨尔浒会战却恰恰提供了一个反例,自己的也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个判断。

其后,张远一一询问了军官们,了解大明和辽东的看法,在对照自己的判断,得出了从朝廷到辽东,从皇帝到普通百姓,大明上上下下都洋溢着一种大战前的乐观情绪。

当时没有几个人会认为明军会败给后金,君臣民皆以为明军数路齐捣,旬日毕事耳,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数路大军的夹击下,十天左右就能结束战事。

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不到十天,仅仅六七天,明军惨败而归,令人十分扫兴。

汴孔嘉随后则提出了明军指挥系统的问题:“对萨尔浒战役的失利,杨镐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从战前的主帅选择问题上,可以看出出朝廷的重大失误,文官指挥武将,这是重大缺陷。

我朝初期,大都督成为军队最高统帅,由于大都督府的军权过于集中,胡惟庸案之后,大都督府被取消,被改制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职责不同,相互制约,兵部掌管军事行政事务,五军府掌管统兵作战。

兵部受皇帝之命,可以发令调兵,但统兵权在五军府,统兵将官由皇帝亲自指派。战事结束后,总兵交还兵印,总兵一职临时取消。因而有人称总兵一职为虚衔,总兵一职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不久,五军都督府的统兵权名存实亡。如果发生大的战事,往往由兵部发出命令,指派总兵率各军集结后组成征伐大军。

各军在战术配合和军纪方面各不相同,而且各地的总兵大都为平行级别,往往互不服膺,导致最高总兵无法调御,加上朝廷的文官想方设法排挤武将,夺取了统兵权,于是大军统帅一职就由兵部官员担任。

经略一职始自万历援朝之役,经略一职一般是由兵部侍郎出外担任。

根据体制,主帅必须由兵部的大文官出任方能压得住各个山头的总兵。而文官少有真正知悉军事的。我朝的体制又不可能允许总兵这样的武将出任主帅。

这样一来,主帅的选择范围就很有限了,可以担任主帅的人选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曾任抗倭经略的杨镐,一个是曾任辽东巡按的熊廷弼,熊廷弼是大罪四方的人物,对朝廷各党的掌门人都不买账的。

大明的天下之大,在选帅时捉襟见肘,仅有两人可用,这不能不说令人可叹,可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