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七章 爱不释手(2 / 2)

加入书签

经过宣传,大汉全国上下掀起了当兵保家卫国,彻底干死匈奴为世宗孝武皇帝长脸的大高潮。霍光发现报名当兵和请求出战的部队数量太多,于是找来地图,拿笔一划,命令函谷关以东所有步兵轻骑兵都上战场,顺便征调该地区所有三百石(县级)武官,咱们杀鸡不用牛刀呗。

就是这所谓的“杀鸡不用牛刀”,也在大汉朝内调动了几个月,国内防务改由函谷关以西的部队承担,最后精心挑选作战勇猛、“年富力强”、长得英俊的部队,总共十五万!

十五万是啥概念?是孝武皇帝时代卫青霍去病远征军的两倍,是汉匈百年战争中规模第二大(最大的是武帝时期马邑之战,三十万人)、远征规模最大的一次(因为马邑之战是在自己的边境)。当然了,大汉没有施展全力,因为当时的匈奴已经不像孝武皇帝时那么强盛,又被常惠修理了一顿,已经不配动用全国兵马。

整个国家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的部队集结调动,那真是“烟尘滚滚”,“人喊马叫”声不绝于耳,幸亏大家都知道这是要打匈奴,不知道的以为全国人民都打了鸡血呢……

调兵大致完成以后,皇上陛下和中央军委常委随即召开了扩大会议,

而在这次军务会议上,大司农魏相也列席了。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有他的考虑,他是怕粮草军饷跟不上,毕竟军中不可一日无粮……

其实本始二年秋天出征,还是很适合的。

元平元年夏天,匈奴大草原晴热异常,连一滴雨也没下,然而大汉也遭了灾荒,因为雨都下到黄河流域了,辛辛苦苦打的粮食全都喂了鱼;

本始元年,没啥大灾,但先是闹地震,后来闹瘟疫,后来闹旱灾,后来闹蝗虫,后来田延年闹贪污……虽然涉及的地区都不大,但处理起来也够恶心的;

而本始二年却是个丰收年,魏相来中央几个月,总算把财政情况成功稳定下来。这时候打仗,没后顾之忧了。

再说军务会议吧,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谁也没问,上来就问魏相说,这战事要是持续下来一次得多少钱?

魏相回答说:“其实打匈奴的事情,‘打’很容易,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找’上面了,部队的后勤供应是件吃力的活,而且搞不好要在匈奴大草原过冬,棉衣和马匹都要额外准备,这些都是最花钱的地方。十五万大军过去,咋也要花一亿五六千万吧。”

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还没表态,皇上陛下咕咚一声坐地上了。

“你刚才说要多少钱来着呵”

魏相怕把皇帝吓着,忙道:“皇上陛下您保重啊。这钱不多,世宗孝武皇帝河东、河西两次大战,还花了一亿二呢。”

原来刘病已是要问价钱,可把魏相吓了一跳。也难怪,孩子从小长在民间,刚当上皇帝没多久,对这个天文数字肯定不适应,估计做梦都没梦到过。但不打不知道,一打下一跳,刘病已也长了见识了——原来匈奴铁骑压根就不是被大汉军队推倒的,而是被亿万五铢钱活活砸死的……

田广明乐了:“皇上陛下,咱不差钱,一亿五千万,算下来每人每个时辰花八十三块三,在京城下馆子饱餐吃一顿都不止这价哈哈哈……没人笑啊?我缓和下气氛……”

“好了,别闹了,”霍光点了点头:“国库拿得出来就好。魏相,我不管具体数字,换算成时间,够大军在外多久的?”

魏相道:“时间上够八个月。当然是从去到回。”

霍光到底是个谨慎的人,于是又问道:“八个月之后呢?能打,还是必须撤回来?”

这问题可把魏相难了一下:说能打吧,国库吃不消,说不能打吧,得罪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不过他始终记得丙吉那“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必杀技。

“回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的话,超过八个月,国库多发行点儿钱就成,不过物价就会有那么一点波动。我是大司农,不是将军,皇上和您制订什么战略,我想方设法满足就是。但来年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如果是丰年就好办,如果赶上灾年,恐怕多少会影响皇上的圣明和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的贤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