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1.二更(2 / 2)

加入书签

虞峰脸上带着笑,“给您摊个大的。”

又有人说话了,“可别厚此薄彼!”

虞峰爽朗地应道:“放心吧!”

苏页一边吃着饼,一边看着他干活。

虞峰手上有劲,动作也快,揪面、刷油、翻转、出锅,份量足,味道香,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流口水。

皂隶们拿到饼之后也不走,三三两两地蹲到旁边就着菜汤吃,边吃边看着着虞峰做,也是一种享受。

无意识地秀了一波恩爱,正顿饭还没吃,苏页也不好多待。

临走之前,虞峰塞给他三张饼,“拿给你的同僚吃。”

苏页笑笑,并未拒绝。

没想到,小小的饼魅力还不小,就连向来不苛言笑的扁桓话都多了些。

“没想到黍面还能这样做,金黄、香脆,和着韭菜一起不仅加重了口味,也更易于下口。”

一个小小的韭菜饼之所以引得如此赞誉,实在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作物品种和饮食方式太过单一。

粮食作物只有五六种,各地分布还不均,就拿万年县来说,大抵以黍子、黄豆为主,就连粟、麦之类种得都不多,因为不好打理。

蔬菜也只有瓜、瓠、韭、葵、芋、芜菁几种,就连生姜、青葱这样以调味为主的作物似乎都没有。

烹调方式除了蒸、煮,就是烤,根本没有人用油炒菜。

对于继承了吃货国深厚文化传统的苏页来说,随便露出一两手,就能让古代人民赞不绝口。

春韭婶子原本听了苏页的转告还不大信,这回亲眼见了人,又有县衙来的大人笑眯眯地和她说话,可谓是受宠若惊,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自然是倾囊相授。

县令到底感念苏页的大义,在询问过他的意见之后,将其命名为“虞家村布鞋”。

苏页虽然有些不好意思,然而又不方便讲明做鞋方法的真正来例,只得应下。

不出一个月的时间,虞家村布鞋便普及到了整个万年县。

虽然没能借此赚钱,村民们却比赚了大钱还要开心,用苏花大娘的话说就是,“出去赶集的时候,哪个不夸咱们虞家村?咱们走起路来都觉得有面子!”

苏页见大家这么高兴,也变得积极起来,他有事没事就画些新样子,系带的,绑口的,用兽皮做鞋面的,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贾丁第一个发现商机,软磨硬泡地哄着苏页签了份代理售卖的合用,他非常厚道的把大头让给了虞家村诸人,自己虽然赚得少,却赢得了苏页的好感。

不知为何,贾丁就是觉得,苏页的好感可比一时的银钱重要得多。

当然,将来无数次实践证明,他的感觉十分准确。

由于其样式不断出新,用料也不乏好货,再加上贾家商队的宣传,虞家村布鞋渐渐从穷苦人家普及到社会上层,就连京城官宦之家都有了它的影子。

当然,这是后话。

***

虞家村布鞋得到县令大人的认可,不仅是虞家村得了实惠,就连代为进献方子的扁桓都如愿以偿地被提升为县丞。

转天,扁桓的家人便送来一个大陶缸。

那口缸底小口大,足有半人多高,外表略糙,内里却光滑,正是苏页从网上见过的模样。

扁桓难得露出笑模样,乐呵呵地介绍道:“先前听了小页的建议,扁某便知会家人尝试烧制,由于坯料大,失败了许多次,就在前日终于成了,小页看看,可还满意?”

苏页自然是十分满意,礼貌地问道:“前辈这口缸可否卖给我?”

扁桓当即板起脸,“说什么卖?先前便说好了,若能烧成,便送一口给小页!”

贾丁也在一旁帮腔,“小页那么好的点子,不收他的钱就是大方了,做什么还给他?要我说,以后小页家用缸扁兄都得免费供应才成!”

原本是句玩笑话,扁桓却一本正经地应下,“合该如此。”

苏页没有当真,但也没再推辞。

这样爽快的性格,反倒更加引起两位同僚的好感。

扁桓再次惋惜道:“可惜是个双儿,若为男子,前途定然不可限量。”

贾丁却有了不同的想法,“即便是双儿又怎样?扁兄不妨想想,这层身份可曾埋没了他?”

扁桓闻言,不由怔住。

贾丁拍拍他的肩,迈着方步走了。

倘若苏页看到这一幕,想必会忍不住感慨,若非贾丁无意,县丞的位子会换个人坐也说不定。

*

那么大一口缸,明明晃晃放在户曹司,想不引起围观都难。

县令大人的小心腹黑瘦小伙闫小路特意跑来询问。

苏页言简意赅地回道:“用来储水,便不用每日去挑。”

闫小路由衷地点点头,“我娘和小妹在家,一个比一个力气小,若有这么一口缸可就方便多了。”

贾丁状似无意地搭话,“小路呀,可是大人让你过来问的?”

“不是,我就是好奇……”说完似乎又觉得这种单纯的好奇心似乎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于是特意补充道,“若是大人问起来,我也好回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