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章 楔子(26)(1 / 2)

加入书签

在清代统治阶级看来,清朝之所以能够“混一宇内”、开创基业是离不开长白山默佑庇护之功的。

康熙二十一年,高仕奇随康熙帝祭完永陵后,对其周围景色发表感慨说:

“陵后,山气郁葱,林木丛茂,兴京相去十余里,城址尚存。

昔周太王迁于岐山,开有周朝八百年基业。兹山地脉深厚,气势蜿,殆我朝之岐山耶!”

在此他将长白山视为周朝开创的圣地—岐,视为护佑清王朝定鼎中原的圣山。

吴兆骞曾这么评价长白山的:

“长白山者,盖东方之乔岳也。晋臣袁宏有言曰:‘东方,万物之所始;山岳,神灵之所宅’。

我国家肇基震域,诞抚乾图,景历万年,鸿规四表。则兹山者所以昭应皇舆,合祥帝室,与有巢之石楼,少典之轩台,同耀于方载者也。

皇上圣文临宁,神巫膺符,庆洽人祗,化隆海岳。仰钦祖德,报礼神丘,爰诏侍臣,致崇秩,牲璧俪于群望,怀柔及于百神”。

正因长白山为“龙兴之地”之“神山”:

清朝皇帝才为感谢其庇护祖宗之德,不断祭祀。乾隆《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诗也可看出此意:

诗日:

吉林真吉林,长白郁锓岑。作镇曾闻古,钟祥亦匪今。

岐经处远,云雾望中深。天作心常忆,明志信钦。

清朝统治者希图通过隆典之祭,使其龙兴之王气得以延续,正如乾隆皇帝所向往的:

“长白山开我国家,万年有道无疆基”。

为表示对长白山发祥“圣地”的崇敬,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遣官到长白山再访布勒瑚理湖:

“建石栏以护之,并勒石于其上,曰:‘天女浴躬处,以昭敬重’而垂不朽”,以纪念“龙兴之地”。

清帝祭祀长白山也有表示其家族受命于天的因素,从而通过这一点来掩盖着一个真正的目的。

那就是,皇帝的祖坟,也就是暗墓,就偷偷的葬在了长白山的腹地。

同时为了怕将这里的密秘暴露,就通过封禅的方法,前来拜祖。

“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禅梁父之趾,广厚也。刻石纪号,著已功绩”。

因而借此,也就顺理成章的来到长白山了,顺治三年国家稍定之后,便举行了对五岳的封禅典礼反映出其威服天下,标榜太平的心理。

康熙十七年封长白山之神也就有此意。

另外,三藩之后,他就加紧了对长白山的管制,也变得更加重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